瓢城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599|回复: 2

为什么我们会不知疲倦地刷朋友圈?

[复制链接]

注册会员

Rank: 2

发表于 2016-8-16 16:3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江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目前微信注册用户已经超过9亿,其中,25%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30次,55.2%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接近一半活跃用户拥有超过100位微信好友。很多人都有过这种情况:拿起手机刷朋友圈,一刷就是大半个小时,一直不舍得放下。
为什么我们会不知疲倦地刷朋友圈?
“碎片化时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之后兴起,朋友圈则成为填满这些“碎片化时间”的利器。点赞、分享、评论,朋友圈成为一个人在社交网络上的影子,不知疲倦地在方寸之地的手机屏幕上不断地上滑下滑,一滑就停不下来。很多人一边反思朋友圈的内容太浅薄,占据了太多的时间,一边又乐此不疲地深陷其中,为什么?表面上看,是因为“无聊”。但有时候明明很忙,却也还要刷个朋友圈“压压惊”,刷朋友圈究竟在刷什么?
1.对信息和知情权的渴求
当一种现象成为一个群体中的「文化共识」,或者一种资源成为一个群体的必需品,群体里的所有成员就都会被驱使着向它靠拢。那些无法占有这种资源的个体,就会被群体所孤立。
而在我们那进化了数百万年的大脑看来,被孤立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在群体地位的降低,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意味着很可能被淘汰。
无论旁人有意或者无意,无论当事人自己怎么想,「与群体不一样」,很多时候就意味着「失败者」。
而在我们这个时代,什么资源是最普适、最常见,又最不可或缺的呢?信息。
我们可以接受各种各样的人,但我们可能很难接受有人完全不知道所有新闻、不懂得任何新兴词汇、不了解任何热议话题。如果真的有这样的人,他也很可能到处都被排斥。
所以有个段子,说过去要弄死一个人很困难,断食断水都未必能很快成功。现在则简单多了,你不让他上网就行了。
所以,在这里,「刷朋友圈」,很多时候是一种「信息焦躁」的体现。
当我们一段时间没有获得新的信息——可能一两天,可能几个小时,甚至可能几分钟,因人而异,我们就会陷入一种莫名的焦躁感中。这种焦躁与「无聊」「空虚」很相似,但又全然不同。它跟我们所处的状态没有太大关系,仅仅是因为大脑长时间得不到「新鲜的刺激」而已。
我们早已习惯了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习惯了不停地在身边的环境寻找新鲜事物来刺激大脑,让它长时间保持活跃。所以,一旦缺乏这种刺激,大脑就会变得疲倦。
这几乎可以称为「信息成瘾症」。
所以,我们长时间地刷媒体、社交网络,长时间地获取信息,未必是因为这些信息对我们真的有用,很多时候,只是因为这个过程能够持续不断地产生「新鲜刺激」,让我们的大脑变得活跃,认为「并没有受到抛弃」,仅此而已。
2.让你看起来很“合群”
人永远是群体的动物。
人最基本的需求,是安全和安定的需求。如何感到安全?最基本的方式,抱团。
简而言之,人需要参与到群体当中,才能真正感到稳定。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你作出任何行为和决策,背后都有着群体作为靠山。你永远不需要一个人去面对所有压力和负担。所以,我们总是倾向于「拉近自己与群体的距离」,来让自己融入一个群体之中。
为什么很多人在家里工作、做事、玩手机的时候,喜欢打开电视,即使什么都听不清楚,也要让它开着?就是因为,通过电视发出的声响,通过这种仪式一般的方式,可以让自己确信「自己跟世界正在以某种方式产生着联系」。这就是一种「拉近距离」的方式。
尽管没有任何信息和新鲜刺激流入,但光是听到外部世界的声音,以及「与其他人在做的事情一致」的心理感受,就足以拉近你与整个外部世界的距离。
同样,刷社交媒体,就是通过了解其他人的生活状态,让自己感到「我跟其他人还有着联系」。通过社交媒体,我们可以窥见别人的经历、言论、日常生活,甚至可以窥见:最近发生了什么?大家都在关注什么?都在讨论什么?即使我们不参与,只是了解这些东西,就是拉近我们与整个世界距离的方式。
更进一步,在社交媒体上,你还可以通过点赞、转发、评论,这些「是个APP都会有」的互动途径,走进别人的生活,参与大众舆论,彻底地将这种距离消弭。
3.反馈与奖赏
如果说「信息」和「距离感」是驱使我们去刷朋友圈的主要因素,那么「反馈」,就会告诉我们,为什么刷起朋友圈就停不下来。
反馈是什么?很简单。
在我们的大脑中,存在着一个「奖赏回路」:当我们做出一个行为,立刻就能获得行为的结果,并且这种结果是有益的,那么,我们的大脑就会认为这种行为对我们是「正面」的,会继续鼓励我们重复这一行为。
而如果我们的行为无法产生「即时的结果」,我们的大脑就会要求我们停下或者放弃。很简单,大脑会认为这种行为是无效的,是在浪费精力。而在远古时期,浪费精力就意味着竞争劣势,也就意味着失败和死亡。
所以,为什么我们很容易沉迷游戏,却总是很难学习?因为游戏中到处都存在着大量的「即时反馈」:打怪会有声光反应;杀死一个怪会有经验值;运气好还会爆出装备……这些无处不在的正反馈,鼓励着我们投入时间和精力。
而学习基本都无法产生任何「反馈」。你一天背了一百个单词,跟背十个单词,跟一个都没背,不会有任何差别。你的头顶不会伴着悦耳的音乐突然冒出一个「Level UP」,也不会从天上降下彩带和丝带来为你庆祝。
所以,这就可以说明,为什么我们会「不知疲倦」地刷社交网络。因为只需要轻点刷新,或者手指下拉,就能够看到新的讯息。这对于我们的「奖赏回路」来讲,简直是再丰厚不过的「正反馈」:付出的成本极低,但得到的回报很高。
因此,我们的大脑会要求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刷朋友圈,直到一直没有新的讯息产生,或者我们已经感到疲劳,「新鲜事」无法再给我们强有力的正反馈,这种行为才会停止。
对这一点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一本书,叫做《游戏改变世界》,很好玩很有意思的一本书。
100000+的文章是怎样产生的?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古斯塔夫·勒庞
1.常识穷人
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在莫提默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早就告诉你,被媒体精美包装的资讯,让你根本用不着自己作出结论,疏于思考的你最终将沦为思想穷人。
这是朋友圈中鸡汤和谣言泛滥的原因:大多人在把送人听闻,或者情绪激烈的文章转发到朋友圈的时候,理性和智商是缺席的。
这种理性和智商的缺席,很大概率上知识结构有缺陷造成的,比如说著名的反转基因公案。
2.被情绪感染
除了知识结构缺陷造成的不理性,还有一个激发转发的点:情绪。
号称擅长写100000+自媒体的咪蒙曾经将自己的写作秘籍昭告天下,其中有一条告诫想要从事自媒体行业的人——如果你客观中立、性情温和,还是不要写公众号了。呐,盈动君就是被咪蒙逐出公号界的人。“情绪”很重要,尤其是激烈鲜明的情绪。但是事实上,情绪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只能宣布立场。
尤其在社交网络中,每个人都试图创造出一个自己理想中的自我形象,这是一个展示个人观点、审美的地方,尤其在热点出现的时候,表态比逻辑要提前到达。
3.无意识的偏见
大部分在朋友圈广为流传的文章,都是针对某个群体痛点的文章,但是找得到痛点并不代表就能够给出好的解决办法。比如前两天刷了创业者朋友圈的《没事别想不开去创业公司》,指出了创业者的种种难处,却并没有真正地理清楚逻辑关系,有些人看着会很爽,但对于解决公司存在的问题并没有什么卵用——如果连导致问题的原因都是有偏见的,怎么可能会找到正确的解放办法呢?
转发的那一刻,“我”去哪里了?
我们始终有一种错觉,以为我们的感情源自于我们自己的内心。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
让·鲍德里亚说:“我们的后现代似乎非常可能变成一个精神空虚和文化肤浅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社会实践被无尽地重复和拙劣地模仿,世界被分裂,个体遭异化,个人没有任何自我感或历史感,仿佛是成千上万个电视频道。”
被知情权喂大的我们,会顺理成章成为知道分子。达人。大忙人。消息灵通人士。手机优质客户。资讯焦虑症患者。人肉搜索引擎。完美主义者。伪专家。骗子(他其实对诸多事情一知半解)。老师(好为人师)。口腔型人格拥有者(休想让他知而不言言无不尽)。贪食蛇。忠实读者。非铁杆Fans。失眠的人。消费主力。拧巴人。
这一点又要表扬一下我们刚刚开了公众账号的人民网红凤姐。
她写的内容基本都是内心真实写照,行文逻辑基本一致,很少因评论和转发他人的微博,导致其微博内容出现跳跃性割裂。罗玉凤的“励志”故事,在于她能做到目无旁人,舍我其谁。但对他人来说很难做到,我们不断传播和分享各种朋友圈内容,急迫需要认识他人和得到认同,害怕被朋友乃至社会遗忘。
这种焦虑心态其实也是时代病,一百多年前德国哲学家尼采敏锐预料到现代人所患的病叫“虚无主义”,他认为虚无主义时代至少持续200年,人类将进入了“大平庸时期”,在文化生活上,由于内在的贫困,缺乏创造力,现代人是永远的饥饿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发表于 2016-8-17 10:35:37 | 显示全部楼层 IP:江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