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城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9602|回复: 0

[和悦读书] 中国族谱资料的整理、研究和数字化建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8 13:5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江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民俗文化】中国族谱资料的整理、研究和数字化建设



摘  要



中国族谱资料的整理工作,在编目、提要、选编、汇编、影印、考释几个方面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但是还不太完善。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90年间,海内外的学者对中国族谱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利用,大致可以分成奠基、复兴与拓新几个阶段,各个阶段都有代表性的研究。近十几年,学术研究更加多元化,受社会史、文化史、生活史的影响,族谱研究具有从地方文献与民间文献视角探讨的特色。族谱的数字化建设已经全面启动,初见成效。中国族谱资料的整理、研究和数字化建设的推进,有赖于专门性的研究。


关键词



族谱;地方文献;民间文献






在中国传统文献中,族谱(或称家谱、家乘、宗谱、谱牒,一般意义上可以混称)以记载祖先、世系、宗族制度引人注目,反映出中国社会与文化的祖先崇拜、血缘意识文化与社会组织结构,传承至今,数量巨大。探讨中国族谱资料的整理、研究和数字化建设,是很有必要的。我从1983年起,由于参加《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编辑以及研究宗族的兴趣,留意于族谱学已达30年,在此将获知的有关信息与感想谈出,与大家分享,并请批评指正。





一、中国族谱资料的整理



中国族谱资料的整理工作,可以分为编目、提要、选编、汇编、影印、考释几个方面。



(一)族谱编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族谱资料的整理工作来说,首先应当了解家底,编辑目录是首要工作。



日本为了深入认识中国社会,重视中国族谱的搜集整理。为研究中国宗族与教育史,多贺秋五郎撰《宗谱之研究(资料篇)》(日本东洋文库,1960)一书,说日本存有宗谱1510套。该书第二部分把世界现存的2935套宗谱做了目录索引,同时又按藏谱地区做了分类索引。这是较早的全球中国族谱收藏目录。多贺秋五郎继续出版《中国宗谱研究》(日本学术振兴会,1981、1982)完善对于全球中国族谱目录的了解,该书说日本藏有1491部,美国有1406部,中国(含港、台)有980部,三国共计3877部。



美国家谱学会网罗全球传记、谱系资料,中国族谱也是重点搜集对象,设立于犹他州的美国家谱学会图书馆,搜集了大量中国族谱。他们在中国台湾学者的帮助下,由TedA.Telford等编成《美国家谱学会中国族谱目录》(成文出版社出版,1984),内容包括:导言,简述中国族谱;族谱目录,收中国族谱2811部,另收补遗298部,共3109部;区域分布姓氏索引,分华南、华中、华北、东北各省市县地;谱名索引。



中国大陆由于受政治动荡的影响,对于族谱的搜集、整理略显滞后。改革开放以后,族谱研究奋起直追。由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图书馆所编《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中华书局,1997),收录451姓家谱14719条。该目录正文以姓氏笔画排列,附有地区索引。另一部较大的族谱目录是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中心所藏缩微胶卷目录《中国家谱目录》(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收录家谱2565种,其中含有明代族谱60种,按姓氏笔画排列,并附有诸姓分省数量统计表。



图片


中国族谱目录最全的是上海图书馆王鹤鸣主编的《中国家谱总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该书收录现存中国(包括台、港、澳地区)、各国藏书机构及散见于民间的2002年之前刊印的汉字中国各民族家谱。全书1200万字,共10册,收录中国家谱52401种,计608个姓氏。基本著录要素共九项:书名、责任者、版本、载体形态、附注、先祖名人、装订、收藏者和备注。附录谱名、谱籍、纂修者、堂号、先祖、名人6种索引,还有姓氏拼音检索、主要收藏机构全称简称对照表。



中国台湾族谱编目开展较早。早期有王世庆等人所编《台湾公私藏族谱目录初稿》(《台湾文献》29卷4期,1974),盛清沂主编《国学文献馆现藏中国族谱资料目录初辑》(联经出版社,1982)。陈龙贵主编的《国立故宫博物院所藏族谱简目》(台北故宫博物院,2001),以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捐赠国学文献馆所藏缩影微卷中之族谱资料为主,包含中国族谱与域外族谱(韩国族谱、琉球家谱)两大部分,首列通谱,次为汉族为主体之各姓氏族谱,再次为满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之族谱。共收3156盒、10300部微卷族谱,著录书名、编者、年代、册数、微卷号、原藏者、地域别等信息。此外,台湾区姓谱研究社发行的《台湾区族谱目录》(1987年)收录了10600余种族谱。



(二)族谱提要。主要依照馆藏和地方撰写而成。



1、地方性族谱提要。台湾起步较早,昌彼得著有《台湾公藏族谱解题》(台北图书馆,1969年)一书。



江西。梁洪生《江西公藏谱牒目录提要》(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集中收录江西省各级公藏机构(各级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部分文物管理所,少数县志办公室)收藏的江西谱牒(无论是旧修还是新编,一律收录)并作提要,分别著录藏馆、封面名、扉页名、书名、幅面,以及刻写形式、实存本数、谱本现状、修撰时间、主修人、内容提要等11项(另对各馆谱牒的由来和辗转变化情况,提要中还用“梁按”格式加以说明,借此反映由谱牒的毁损存藏所体现的社会变迁情况)。



湖南。邹华享《湖南家谱解读》(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著录湖南图书馆及部分市县档案馆、图书馆和个人所藏家谱,收录在湖南境内使用的姓氏268个,其中单姓262个、复姓6个。每一姓氏下分源流·语派、郡望·堂号、堂联、历代名人四项著录。湖南图书馆编的《湖南氏族源流》(岳麓书社,2006)是一部系统介绍湖南省氏族分布及其迁徙和繁衍的大型工具书。全书1200万字,汇集全省335个姓氏的近万个家族。各家族源流大致包括始迁祖、迁湘时间、迁出地、迁入地、家谱纂修概况、派语、人口及本族名人等内容。数据来源于湖南图书馆所藏家谱、地方志和文集。书首有邹华享先生《湖南姓氏史话》长篇叙论,阐述了湖南姓氏的来历和湖南的“望”姓、稀姓、小姓,以及湖南的少数民族姓氏,是一项颇有学术分量的研究成果。





广东。骆伟《岭南族谱撷录》(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收录了海内外各主要公藏单位所藏岭南籍姓氏谱牒179姓、2332种族谱,收录的地域范围主要是原广东行政区域所管辖的市、县,基本反映了岭南名门望族的概貌。



浙江。励双杰《慈溪余姚家谱提要》(漓江出版社,2003)著录100个姓氏、528种家谱,其中编者所藏的有55种。李彩标编著《兰溪家谱探秘》(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重点介绍了兰溪现存的102个姓氏548种计4800余卷家谱,另有242种家谱存目;还对兰溪家谱的发展历史、基本概况、特色以及价值等作了探讨。程小澜主编《浙江家谱总目提要》(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收录浙江省内公藏与私藏的家谱和存于外省市及海外的浙江家谱,著录浙江家谱12000余种,其中省内收藏的家谱6600余种。全书255万字,著录以具有家族世系的谱牒为主,兼及牌册、堂册与家谱考订之作,包括稿本、钞本、印本、复印本、缩微本。著录浙江家谱姓氏299个,其中单姓291个、复姓8个。



海南。陈虹选编《海南家谱提要》(海南出版社,2008)收录了65个姓氏的180种家谱,绝大部分是周伟民、唐玲玲的私人复印本藏谱,偶有铅活字印刷及激光照排印刷本,多为20世纪后续修的家谱。著录书名、堂号、版本、纂修者、载体形式、内容提要。内容提要书写格式为:现居地、祖籍地、移居海外情况、姓氏源流、迁琼始祖、卷次内容、有价值之资料。该提要对同族之谱的不同版本、姓氏源流及迁琼始祖均一一列出参考比较。



江苏。朱炳国《常州家谱提要》(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是主编朱炳国十多年来收集的常州地区(金坛、溧阳及周边地区,无锡、江阴、宜兴、丹阳、靖江)100多个姓氏200多部家谱实物,副主编吴之光收集的195个姓、1598项条目的提要。对所搜集家谱每个姓氏的由来、始祖、郡望及历史名人加以说明。每个条目记述了宗谱名称、堂名、卷数、册数、主修人员、版式及印刷特点、始迁祖及由来、名人、收藏单位等。河南。谢琳惠《洛阳地区家谱提要》(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著录洛阳大学图书馆所藏河洛地区200部家谱情况。北方地区向被认为族谱稀少,这部书的问世表明传统认识需要修正。



2、馆藏族谱提要。上海图书馆是收藏中国家谱原件最多的单位,《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著录姓氏、书名、编纂者、出版时代、始祖等项目,提要中包括宗族迁徙、分衍以及名人题跋、人物事迹等内容。收录319个姓氏家谱11700种,近10万册。书后附有名人、地名、堂号等索引。



谈家胜著《国家图书馆所藏徽谱资源研究:32种稀见徽州家谱叙录》(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叙录是全面揭示文献资源较为理想的一种叙述方式和文本体裁,该书大体上按照“版本及编撰者简介—家族变迁简况—家谱修撰历史—家谱体例与内容—家谱价值评述”的结构,揭示每一种稀见徽州家谱文献,间录一些原文,既佐证该谱的珍贵,也资学者援用。



(三)族谱资料选编。分为综合性和专题性两类。



1、专题性选编。(1)宗族资料。多贺秋五郎的《宗谱之研究(资料篇)》第三部分做了宗族经济与教育、族人教化、族规宗约、祠墓祭祀、修谱凡例与体例五类资料汇编,并附有宗族的一般论述十种。



吴宣德、宗韵辑《明人谱牒序跋辑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上下两册,辑录了明代知名文人的文集426部中的序跋1456篇,并加以标点,意在反映明代家族伦理思想。



冯尔康主编《清代宗族史料选辑》(天津古籍出版社即出),以从族谱摘取的资料为大宗,为了能够全面反映清代各个地区、不同时期的宗族史,特别加强对北方、中原、西北地区族谱资料的搜集,因而能够涵盖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辽宁等18个省份,并以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浙江、河北、山东、山西资料为多。全书分为文字资料编和图像资料编二编,文字资料编又分为清廷法令政策和士庶宗族两大部分。全书采取六级标目,为编、篇、章、节、目、子目。



(2)客家与珠玑巷传说史料。罗香林是香港地区研究中国族谱的权威学者,编有《客家史料汇编》(九龙中国学社,1965),该书摘录他搜集的客家族谱凡40姓86谱,为研究客家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发展的重要资料。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后裔联谊会筹委会编《南雄珠玑巷南迁氏族谱·志选集》(《南雄文史资料》第15辑,1994)选编了77篇族谱序言。石坚平主编《良溪古村与珠玑移民》(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中有“珠玑移民文献资料选辑”,收录10篇族谱资料。



(3)闽台关系与华侨史。族谱资料的整理服从于学术与现实社会的需要,族谱这种反映中华民族凝聚力与近代社会历史的文献,首先在大陆与台湾两岸关系、华侨史方面受到重视。福建学者尤其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与族谱资料整理。庄为玑、王连茂合编的《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共36万字,是解放以来第一部较大型的谱牒资料专书。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移民资料,辑录福建各地迁台者的生平资料,并有一篇综录;下篇为其他资料,有政治、文化、经济、婚姻、宗族几部分内容。该书还附有若干碑记、铭文和本书所收录福建各姓族谱一览表(收谱99种)。该书有助于研究闽台关系,尤其是福建移民台湾问题,并为海峡两岸人民的寻根问祖提供了难能可贵的资料,同时也有助于其他问题的研究。庄为玑、郑山玉主编《泉州谱牒华侨史料与研究》(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上下二册,规模较前书更大,主体部分是分区县市按照各姓族谱辑录资料,并附有研究华侨的5篇论文。



(4)少数民族族谱。特别体现在东北学者对满、回、朝鲜等少数民族族谱的整理上。满族方面,李林主编《满族家谱选编》(辽宁民族出版社,1988)取材于从辽宁民间搜集的400余种满族家谱资料。赵立静等的《满族家谱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收录收集于民间的12种满族家谱。尹郁山等编著《吉林满族家谱资料选编》(两辑,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2009)收录清代满族的世谱或支谱及民国以后的汉文谱“谱书”“谱单”等。常裕铖、关捷编著的《盛京满族家谱精编》(北方文艺出版社,2007)汇集了最新发现的辽沈地区满族家谱27部,近50万字。谱书突出了满族八大贵族姓氏的重要地位。书中含有大量珍贵史料,如人物传略、帝王御赐碑,以及各家族中显赫人物呈给皇帝的题本。刘庆华编著的《满族谱牒序评注》(辽宁民族出版社,2010)摘录和点评了佛(陈)满洲氏族家谱157篇序。本溪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编《辽东满族家谱选编》(辽宁民族出版社,2012),所选均为满族家谱,包含清代八旗满洲、八旗汉军、盛京内务府旗人和汉军旗下人,上编选录八旗满洲之谱18种,下编为余谱11种。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配合编修清史立项《清代满族家谱选辑》,由辽宁省民族研究所承担,重点对东北地区的满族族谱数据进行整理。蒙古族方面,布和哈达、阿音、铁木尔《乌珠穆沁家谱》(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叙述了乌珠穆沁旗600多户蒙古谱系状况。朝鲜族方面,姚斌等人整理《辽宁朝鲜族宗谱选》(辽宁民族出版社,1990)选录了《忠州金氏世系》《咸阳朴氏世谱》两谱中的多种资料,并加以注释。回族方面,较早的有泉州市泉州历史硏究会《泉州回族谱牒资料选编》(1980)。刘侗主编《辽宁回族家谱选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选编了六箴堂张氏、黑氏、脱氏、戴氏、铁氏、冯氏、杨氏(两个家族)、金氏、尹氏、白氏11种家谱中的资料,每种家谱资料前,整理者写有“简介”。马建钊编《中国南方回族谱牒选编》(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收录了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福建、四川、云南、海南八省区的回族概况,有助于读者对八省区回族历史源流的了解。伊牧之、许万荣主编《济南回族家谱选辑》(济南市伊斯兰教协会,2004)收录10个姓氏家谱的谱序、世系图表、家训、传略、诗赞等资料。吴丕清、马祥学主编《河北回族家谱选编》(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整理了河北省16部回族家谱资料。彝族方面,家谱的整理成果较多,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编《彝族文化》(1996年刊,1997年刊)、贵州省民族志编委会编《民族志资料汇编》第八集《彝族》(1989年)、《尼祖谱系》(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彝族创世史·谱牒志》(四川民族出版社,1991)、杨凤汇译注《彝族氏族部落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均介绍了彝族谱牒资料。畲族方面,朱洪、李筱文编《广东畲族古籍数据汇编——图腾文化及其它》(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选录了8部族谱中的有关资料。此外,王继光《安多藏区土司家族谱辑录研究》(民族出版社,2000)论述了安多藏区(今甘肃、河西走廊、青藏高原以及四川西北部地区)的土司与土司家谱。



(5)地方文献选编。浙江温州市图书馆一向重视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2000年该馆成立浙南谱牒收藏研究中心,研究人员郑笑笑、潘猛补主编《浙南谱牒文献汇编》,出版了三种:《浙南谱牒文献汇编》(香港出版社,2003)从几百种家谱中遴选出谱序、谱例、寿序、赠序、行状、墓志、祭文、题跋、杂考、公文、契约等近200篇,以文章类别与写作日期为序汇辑而成。《浙南谱牒文献汇编·诗词篇》(香港出版社,2007)辑录宋代到清代未公开发表家谱诗词553家、1885首,是经考证认定可靠而且诗品不俗者。《浙南谱牒文献汇编·第三辑》(香港出版社,2008)辑录119种族谱中的宗族、传记资料,附有温州族谱联合简目。此外,陈聪艺、林铅海选编《晋江族谱类钞》(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内容分为源流、迁徙、建置、规训、贤俊、善举、妇德、神道、垂戒、灾异十类。



(6)社会经济史。如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黄山书社,1985)所辑资料不少来自族谱。广东社科院历史所编《明清佛山碑刻文献经济资料》(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下编选择了族谱资料。



(7)文学资料。张廷银著《族谱所见文学批评资料整理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分为内外两编,外编“资料编”编选七类资料:阅读倾向显示对作家的认同度、写作宗尚中所体现的选择倾向、人生取向所体现的作家评骘、诗文中论作家、对诗文篇句字词的析评、对文学基本问题的认识、关于各代文学发展的评论。



2、综合性选编。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配合编修清史立项《中国家谱资料选编》,由上海图书馆承担,整理方式为辑录、点校,分序跋、凡例、传记、诗文、家规、风俗、经济、教育、姓氏源流、图片等12个专题,共12册,1300万字,是一部大型族谱资料汇编。该书也列入了《2011—2020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计划由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出版。



(四)汇编影印。



选取族谱部分内容影印。台湾学者盛清沂主编的《国学文献馆现藏中国族谱序例选刊》(该馆,1983)分10册影印出版,选取族谱序例出版,推动族谱学与宗族制度的研究。



江源《中华姓氏始迁祖世系大典》(线装书局,2008)选辑影印了明、清、民国时期5000多种族谱资料,全套1000册,介绍了200余个姓氏的始迁祖像、源流考、谱序、世系图、行派、支派、墓图、墓志等内容,为寻根祭祖提供了便利。



整部族谱的汇编。冯尔康率先提出《关于编辑出版〈族谱丛书〉的建议》,建议切实可行。实践者有山西社科院家谱资料中心所编《中国族谱集成》(巴蜀书社,1995),全书分通谱、张氏谱、王氏谱、李氏谱、刘氏谱、陈氏谱6卷100册。这是按照姓氏编辑而成的。



专题性族谱汇编。国家图书馆出版了几套大型族谱丛刊,有“侨乡卷”《北京图书馆藏家谱丛刊·闽粤侨乡卷》50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汇集闽粤两省著名侨乡家谱计25姓40种,涉及地域包括晋江、福州、闽侯、潮州、香山、嘉应等。所用版本上起清顺治下迄民国,远及海外如新加坡,大多不为外界所见。内容除传统的世系表、祖训、族规、姓氏源流考、先祖图像、人物传记、坟墓图址和大事记等家族数据外,还详细记载了东南沿海各省中国人迁移、流落海外的情况。还有“民族卷”100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以国图馆藏为基础,兼收部分其他馆的馆藏,首次对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的家谱、族谱文献进行大规模、成系统的搜集整理,共收入蒙、满、回、达斡尔、朝鲜、锡伯、彝、纳西等民族家谱150余部,涉及姓氏近百个。这部专题家谱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是研究民族起源、民族迁徙、民族战争、民族融合以及各民族社会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



由于福建与台湾的移民关系,闽台族谱的出版受到了重视。高志彬主编《台湾关系族谱丛书》作为“台湾文献类编”之一,由台湾的龙文出版社2003年出版,收录11种族谱。陈支平主编《台湾文献汇刊》(九州岛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共7辑100册,由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和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的有关学者,经过10年的策划整理而成,收录珍本古籍、档案、族谱、私人档、契约文书、碑刻等数据。其中第3辑《闽台民间关系族谱专辑》收录20种族谱。



有的强调族谱的稀见性。国家图书馆编,谢冬荣、鲍国强主编《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早期稀见家谱丛刊》(线装书局,2002)收录65种家谱,线装365册、108函,所收以安徽为多,其中有4部珍贵的明代族谱。北京采薇阁书店与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合作,出版《中国珍稀家谱丛刊》,计划分为明代家谱丛刊、稀见姓氏家谱丛刊、抄稿本家谱丛刊、总目(《中国家谱总目》)未收家谱丛刊四种出版。目前已经出版《明代家谱丛刊》(凤凰出版集团,2013),收录明代族谱19种。李书源、励双杰影印《中国古代稀见谱牒丛刊》,预计200册,已列入《2011—2020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计划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出版。



名人谱汇编也是一种思路。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影印出版《湖南名人家谱丛刊》(2002年出齐)44册。首批推出湖南省图书馆所藏10种家谱:湘军首领曾国藩、胡林翼家谱;革命领袖毛泽东母亲家谱,刘少奇、彭德怀家谱;江苏巡抚、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陶澍家谱;湖北、安徽巡抚李续宾家谱;江苏巡抚、漕运总督黎培敬家谱;曾任安徽、湖南省主席何键家谱。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家谱中心从数千种家谱中精心挑选、版本与数据价值俱佳的42种家谱,以木活字本、刻本为主,同时也有抄本和稿本,编成《清代民国名人家谱选刊》47卷(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收录清、民国两代政治、军事、文化、教育方面有影响,有一定贡献的人物。特别是在历史上发生过某些作用但没有留下赫赫显名的人物,关于他们的资料也更不易留存。比如清代经学家方东树的弟子戴均衡,清朝遗老、昆曲学家王季烈,清代目录校勘学家姚振宗等,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吴隐,近代学者陈作森等,将他们的资料整理出版,对于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编者对每部谱作的情况都作了概括介绍,其中包括谱籍、谱名、卷数、编者、编印时间、版本类型以及族内重要人物即名人的生平事迹等。除此之外,还对与本族相关人物的情况,比如为家谱题写书前签、序跋的,为族内人撰写行状、墓志、碑铭、颂赞以及题诗、题字者,都予以介绍。励双杰主编《思绥草堂藏稀见名人家谱汇刊》第一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1册,共影印收录励双杰“思绥草堂”所藏稀见名人家谱8种,其中研究界所熟知的名人有王懿荣、杨守敬、徐乾学、薛所蕴等。



(五)族谱考释。



名人、名族事关重大历史与社会文化问题,往往成为关注焦点,整理资料为进行深入研究提供了保障。郑和是中外关系史的重要人物,郑和的重要性众所周知,搜集整理郑和家谱资料的工作持续不断。郑和家世与族谱研究专家李士厚著有《郑和家谱考释》(1937年)一书。此后补充者不断,《郑和家世资料》(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收集汇编近几十年发现的《郑和家谱》《南京郑和家谱首序》,并将与郑和家世有关联的《赛典赤家谱》等篇作为附录。李士厚《影印原本郑和家谱校注》(晨光出版社,2005),不仅记载了郑和的家世和后裔情况,而且记载了郑和的出使及出使官兵、下洋船舶、所到国家,特别是永乐、宣德两帝给郑和的敕书,为史书所未载。这本家谱是继郑和父马哈只墓碑之后的又一重要发现,也是作者继《郑和家谱考释》后的又一部极具保存和研究价值的作品。作者参阅了大量史料,潜心研究,对家谱作了简明扼要的注解。



郑成功的重要性也毋庸置疑,学界重视郑成功族谱的整理。厦门郑成功研究会等编《郑成功族谱三种》(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收入《郑氏宗谱》《郑氏家谱》《石井本宗族谱》,并附录3篇有关郑氏的墓志铭。后又增加《石井郑氏族谱》,出版了《郑成功族谱四种》(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出于研究历史人物的需要,还整理出版了几部族谱。如冯其庸在《曹雪芹家世新考》一书中,附有校本《五庆堂重修曹氏宗谱》。1980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陈周棠校补的记录洪秀全世系的《洪氏宗谱》。1983年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了白书斋续谱、顾学颉注释编纂的《白居易家谱》。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不仅为研究有关的著名历史人物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也是研究其他问题的宝贵资料。



国家清史编纂会员会配合编修清史立项《清代建筑世家样式雷族谱校释》,将对嘉庆年间修订的样式雷族谱进行校订、诠释和影印。



徽州宗族强盛,非常值得研究。《窦山公家议》是明代徽州望族程氏管理族产、族众的族规家法,周绍泉等《窦山公家议校注》(黄山书社,1993)的出版为研究宗族制度提供了很好的资料,书末还附有《善和程氏仁山门支谱》和《布政公謄契簿》。





二、中国族谱资料的研究



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90年间,海内外学者对中国族谱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利用,大致可以分成奠基、复兴与拓新几个阶段,各阶段都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一)族谱学的奠基(1929—1979)。



新史学开山者梁启超重视谱牒学,指出族谱资料的重要性。他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将来有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家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也。”梁氏不仅敏锐地看到族谱的学术价值,还呼吁搜集、整理此类文献,颇具现代学术意识。



生物遗传学与民族学家潘光旦以特有的视角开中国谱学研究之先河。1929年,潘先生发表《中国家谱学略史》(《东方杂志》26卷l号)一文,首次全面地对谱学发展史加以阐述。翌年他又发表《家谱与宗法》(《东方杂志》27卷21号),对家谱与宗法的关系进行研究。1931年,潘光旦发表《章实斋之家谱学论》(《人文月刊》2卷8、9期),探讨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家章学诚的族谱学。潘光旦也探讨了族谱价值与应用问题,他于1947年发表《家谱还有些什么意义》(《东方杂志》47卷13号)一文,提出家谱有四种意义:一是培养“谨怀始来”的优生意识,二是增进个人对于一己品性的认识,三是帮助人类遗传的研究,四是在史学之中多确定一个专精的部门。潘光旦还研究族谱的纂修问题,他的《说家谱作法》(《社会科学》[清华]5卷l期,1948年)一文,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专叙家谱的普通作法,可以供修家谱的人参考,后一部分论谱法的若干变通用途,可以备研究人品与品性遗传的人采用。特别是潘光旦的《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商务印书馆,1941)、《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商务印书馆,1947)等,在遗传与人才的研究上颇具特色。





还有其他学者探讨了族谱学。族谱的主体部分是世系记录,可提供人口学方面的资料,柳诒徵《族谱研究举例》(《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年刊》第4期,1931年)一文,曾就太仓王氏与武进庄氏对比分析人口的数量与增殖。方豪《家谱中之天主教史料》(《中国天主教论丛》,1944年)一文,以江西玉山吴、徐二姓家谱中所载与天主教有关的史料写成,在利用族谱研究宗教上有引发作用。图书文献学家杨殿珣发表了《中国家谱通论》(《图书季刊》新3卷1、2期;新6卷3、4期,新7卷1、2期,1945年)长文,全面论述中国谱学的沿革,家谱的名称、内容和体例,家谱的收集与应用。



中国大陆1949年后受政治的影响,视族谱为封建制度产物,研究停滞。至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间,仅有极个别的学术论文。作为凤毛麟角的有白寿彝、马寿千《几种回回家谱中所反映的历史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58年2期)一文,注意到家谱对研究民族史的重要性。徐规《畲族的名称、来源和迁徙》(《杭州大学学报》1962年1期)也使用了族谱资料。



1949年以后,从大陆来到香港的学者罗香林,专攻族谱学,蔚然成为一家。罗香林从1930年代起就重视族谱,著有《国父家世源流考》(1942年重庆初版),根据所发现的孙中山世系家谱抄本,归纳各种资料,证明孙中山上世出于客家系统及其历代史迹。移居香港后,出版《蒲寿庚研究》(香港中国学社,1959),对蒲寿庚为西域入华而又被华化的阿拉伯后裔,蒲寿庚家属之行谊、遗裔之分布,蒲氏子孙之传衍及其信奉回教与华化发展过程,乃至明初蒲寿庚曾孙曾遭受禁抑及其参与山东卫所诸事实,以及其他来自阿拉伯诸氏族之关系等,依次考释,还有裨于中西交通史的研究。1971年出版了他的《中国族谱研究》(香港中国学社)这部20余万言的论文集。作者在书中对中国谱学的源流演变与特征作了系统的说明,阐发了族谱研究的史学意义,提出族谱研究与史实发现的四种例证,凡历史构成涉及的时、地、人、事四因素,多可于各姓族谱中得到参证;族谱对世系的记载以及众多的各种传记类资料,为研究历史人物及其家世提供了资料。



台湾地区在1949年后逐渐开展族谱学研究,从事者不绝如缕。50年代的探讨有杜学知《家谱之历史及其效用》(《中国内政》3卷4期,1952年)、《家谱的纂修方法》(《中国内政》4卷1期,1952年),60年代有盛清沂《台湾家谱编纂之研究》(《台湾文献》14卷3期,1963年),70年代有昌彼得《发展谱牒的研究与制作刍议》(《国立中央图书馆馆刊》11卷1期,1978年)、盛清沂《当前编修家谱之体例》(《台湾文献》29卷4期,1978年)、赵振绩《中国姓氏源流与族(祖)谱之制作》(《华学月刊》85卷,1979年),这些文章偏重于修谱方法的探讨。留美博士刘翠溶的探讨别开生面,她的《历史人口统计学研究的一个资料来源——中国家谱》(《中央研究院成立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1978年)讨论利用族谱研究历史人口统计学问题。



(二)族谱学的兴盛(1980—2000)。



台湾在大陆“文革”期间进行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将族谱视为传统文化予以重视。美国犹他家谱学会开展台湾业务,与台湾学者合作调查中国族谱以及编辑目录,也刺激了族谱学的开展。特别是随着台湾经济高速发展以后,大力开展族谱学研究,台湾《联合报》文化基金会成立国学文献馆,聘请台大教授陈捷先出任馆长,聘请族谱学家盛清沂进行研究,台湾的族谱学迈上新台阶,进入全盛时期。



台湾的具体情况是,1974年中华学术院成立了谱系学研究所,赵振绩任所长,搜集族谱并提倡学生作族谱。1978年与美国家谱学会合作,继续在台湾地区以县乡镇为单位访谱,最终完成《台湾区族谱目录》(1987年)。1977年成立民间团体“宗亲谱系学会”,李士贤是主要负责人,每年召开一次大会,并发行刊物,主办展览,安排演讲。国学文献馆在陈捷先的计划下,大力开展族谱研究,采购中国流落海外族谱缩微胶卷,还多次召开有关族谱的讨论会。1983年台北发起召开“亚洲族谱学术研讨会”,1984年由联经出版公司出版《第一届亚洲族谱学术研讨会会议记录》论文集。此后,“亚洲族谱学术研讨会”举行了九届,《亚洲族谱学术研讨会会议记录》出版了七辑,发表了大量高质量的谱学论文,有力推动了亚洲族谱研究的开展。刘翠溶《明清时期家族人口与社会经济变迁》(中研院经济研究所,1992),以明清时期的50部族谱为基本素材,运用历史人口学的方法,就族谱的人口数据价值、家族人口的社会属性、家族成员的婚姻状况、家族人口的生育和死亡及出生与死亡的季节性、家族人口的成长态势、人口条件对家庭结构的制约、家族的功能与社会经济活动等进行了探讨,这是族谱历史人口学的代表性著作。在历史人口学方面,赖惠敏探讨了明清浙西士绅家族的人口与婚姻,其研究也值得关注。不过,90年代中叶以后,因政治的变动、经济的停滞以及学术代际更替等原因,台湾族谱学研究盛极而衰。



罗香林先在香港大学任教,研究族谱,该校注重收集、研究族谱。他又到珠海书院文学与历史研究所任所长,开设中国族谱的课程。继罗香林之后,在香港大学任教的林天蔚是重要的研究者,其所著《地方文献论集》(南方出版社,2002)的“谱学篇”收录7篇论文。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与美国犹他家谱学会合作,在林天蔚的主持下,开展搜藏族谱工作,实施“从族谱研究香港前代史”计划。1982年,香港显相书室出版该中心萧国钧、萧国健著《族谱与香港地方史研究》一书。



中国大陆族谱学的复兴与南开大学历史系冯尔康教授倡议编辑《中国家谱综合目录》有直接关联。1983年,冯先生找我说,《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出版了,很有用。可是族谱还没有目录,也应编目。听说国家档案局为了了解地方志的现存情况,要求全国档案系统等地方单位上报所存地方志目录,同时也上报了族谱目录,你去国家档案局联系一下,争取合作编辑目录。我奉命进京联系,得到国家档案局二处(地方档案馆处)郝存厚处长的响应与支持,遂布置处里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参加工作不久的杨冬荃与我一道工作。我们还一起争得了教育部、文化部的支持,由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发出国档会字[1984]7号文件《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要求各地上报所藏族谱目录。《通知》正面指出家谱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有力推动了人们对于家谱的认识。后来不少的族谱与谱学著作往往引用《通知》,我看到后觉得很欣慰。冯尔康先生与中华书局冯惠民先生取得联系,谈妥家谱目录编好后由中华书局出版。为了完善目录,鉴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图书馆藏有丰富的优质族谱,我们两家又邀请历史所图书馆参加编辑,历史所图书馆武新立、赵鹏洋加入进来,形成三家六人的编委会。冯先生连续发表族谱学文章,并对我说,研究族谱的学者不多,应开展族谱研究,首先了解各地馆藏与研究信息,并推荐我到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向皇族玉牒研究专家鞠德源等学者了解有关情况,使我得知海外如日本等国的一些研究信息。我又到国家图书馆查阅资料。随后,我将学术调研的情况写成研究综述发表。族谱学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将其视为继地方志研究之后新的学术热点。我们族谱目录编委会感到有必要举行关于族谱的学术研讨会、成立有关研究组织,武新立与时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海瀛先生商谈成功,进行合作,于是1988年成立“中国谱牒学研究会”,并于1988年、1991年在山西先后举行两届研讨会,研究会还出版专门刊物《谱牒学研究》共计4辑。大陆族谱研究一时兴盛,持续到90年代中期。



世纪之交,中国族谱研究再次转盛。上海图书馆为编辑馆藏族谱提要,推动族谱研究,连续组织研讨会。1998年召开“全国谱牒开发与利用学术研讨会”,2000年又召开“谱牒研究及其资源的开发——迈入新世纪中国族谱国际学术研讨会”。两次会议的论文集均出版,集中所收刘志伟等学者的论文颇具新意。



这期间大陆族谱学的代表作是陈支平的《福建族谱》(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一书,探讨了明清主要是清代福建族谱的特色。利用族谱的历史人口学的成果也值得关注,如郭松义对清代的研究,吴建华对江南的研究,侯杨方的个案研究。



美国学者利用中国族谱的历史人口学研究起步较早。特德·特尔福德探讨了中国家谱人口统计问题、桐城的家族人口死亡率。



日本人类学者濑川昌久著、钱杭译《族谱:华南汉族的宗族·风水·移居》(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以作者历时多年亲自收集的香港新界30种族谱为资料,讨论了族谱与历史意识、移居与地域社会的形成、宗族间的联合与纽带、风水与宗族的发展过程、风水与继嗣、客家的族谱与移居传说、少数民族的汉化与汉族的族源,是一部值得关注的专著。



(三)族谱学研究的拓新(2001—2013)。



这十几年,学术研究更加多元化,受社会史、文化史、生活史的影响,学者追求族谱学的新突破。



从地方文献的角度研究族谱。随着地方史研究、地方志编纂的需要,“地方文献”越来越受到重视,有的图书馆单辟“地方文献”馆供人查阅,学者也探讨“地方文献”的文献学分类概念。“地方文献”中除了主体的地方志之外,族谱是其大宗。族谱与地方志互相印证是地方史研究的重要方法。族谱也具有地方性与地域分布的特色,将族谱作为地方文献,就是看重族谱的地域属性。国家图书馆倡导地方文献研究,强调开发族谱文献。2004年、2007年先后举办两届“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编辑出版了《2004: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第二届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两本论文集,收录了不少谱牒学方面的论文。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致力于以徽州族谱研究推动徽学研究,2005年举行“徽州谱牒:家族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收到学术论文38篇。2009年举行“宋明以来的谱牒编纂与地域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近60篇。徽州族谱数量大,且现存明代族谱主要是徽州谱,研究者较多。赵华富著《徽州宗族论集》(人民出版社,2011),收录十几篇徽州族谱研究论文。



从民间文献的角度研究族谱。近年来,随着社会史、地域史研究的开展,学者普遍感到认识民众生活、基层社会,需要利用民间制作的文献,这一类文献较少官方文献对于历史的遮蔽,有利于建构另一类的民众史。地方志虽是地方文献,但又是官方或半官方文献。而族谱则是民间文献,尽管士大夫受到官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但毕竟是独立制作的。民间文献有独立的传承系统,反映着地方社会历史的脉络,传承着文化,族谱是民间文献重要的组成部分。厦门大学的社会经济史研究重视民间文献,形成了自身的学术传统。郑振满从历史人类学的理念开展民间历史文献研究,其总主编的《民间历史文献论丛》,第1辑为饶伟新编《族谱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以往的研究将族谱主要作为史料使用,至于族谱文本本身的编纂、生产、使用和流传,以及与社会文化史之关系等重要问题则甚少关注。该书围绕以上问题,尝试从族谱的编修与生产、族谱与时代变迁、族谱与宗族建构、族谱与地方权力结构四方面探讨族谱研究的新视野与新的解读方法,并在总体上展现出今后族谱研究值得关注的新动向。



作为历史文献学的族谱研究仍在继续。司马迁曾看过周代的谱牒资料,并且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使用“谱牒”一词作为记载世系之学。梁代阮孝绪在《七录》“纪传录”中把史学著作分为12类,其中就有“谱状”一类;《隋书·经籍志》“谱系篇”设在史部;《四库全书总目》虽然不收录家乘,但认为其属史部传记类,一直流传至今。族谱作为历史文献的认识源远流长。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从2006年起编辑王岳红主编的《谱牒学论丛》,由山西古籍出版社于2006年、2007年出版了第一、二辑,三晋出版社2008年出版第三辑,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年出版了第四辑。上海图书馆于2009年举行“中国家谱文献价值及开发利用研讨会”,翌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会议文集《中国家谱论丛》。



这期间问世的一些族谱学论著需要介绍。王铁《中国东南的宗族与宗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在阅读上海图书馆所藏大量族谱的基础上,叙述了中国东南(苏、浙、皖、赣、闽等省)王、张、陈、黄、周、吴、徐、朱、沈、顾、陆等11个姓氏的近百个大家族的历史,同时又依据正史、方志、碑刻等文献对所涉宗谱内容的真伪作了考辨。冯尔康《18世纪以来中国家族的现代转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论述了清人谱法中求实际与慕虚荣的矛盾观念,20世纪上半叶的家谱修纂和谱例改良,20世纪最后20年的族谱编修。他的《中国宗族制度与谱牒编纂》(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一书收录了一组“族谱及其学术价值”论文,其中有4篇发表在台湾、香港、日本的刊物。卞孝萱《家谱中的名人身影——家谱丛考》(辽海出版社,2008)分内外编,内编收录从家谱看人物的13篇文章,外编是6篇家谱辨伪的文章。常州家谱收藏家朱炳国主编的《家谱与地方文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近40万字,汇编新旧文章43篇,其中有不少著名学者的论述。余姚家谱收藏家励双杰《中国家谱藏谈》(山西古籍出版社,2008)介绍作者的“系列收藏”,该书“附录”有三:家谱的保护措施及辨伪,家谱研究、目录工具书,姓氏家谱索引。王鹤鸣《中国家谱通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论述了中国家谱的演变、体例、内容等,并有三个附录:上海图书馆整理、开发家谱资料工作大事记(1996—2001)、中国家谱论文索引(1874—2008)、主要家谱网站名录。王鹤鸣、王澄《中国家谱史图志》(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主要收录了《台湾区族谱目录》的编撰、大陆地区编修家谱简况、海内外宗亲共同编修新谱、新谱对旧谱的继承与创新、《中国家谱总目》的编撰、涵盖全球的《中国家谱总目》、特大型会通谱、统宗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少数民族家谱等内容。张全海《世系谱牒与族群认同》(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以满族、义门陈氏和古代中国向朝鲜半岛的移民为对象,考察了世系谱牒在族群认同过程中的角色问题。张桂萍编《缅晗集——张海瀛谱牒研究文选》(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收录张海瀛谱牒研究的相关文章。此外,郭玉峰的博士论文《明清以来湖南家族人口研究(1368—1949)》(南开大学历史学院,2007)是族谱历史人口学方面不多见的论著,利用湖南长沙府的三部族谱在刘翠溶的基础上继续探讨。



台湾地区则有廖庆六《族谱文献学》(南天书局,2003)一书,全面论述了族谱文献,重视族谱文献的信息。台湾史著名学者王世庆《台湾史料论文集》(稻乡出版社,2004)收集了作者有关台湾族谱以及目录的多篇作品。





三、中国族谱资料的数字化建设



近年来,族谱数字化日益受到重视,学界也撰文探讨。如毛建军《中国家谱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档案与建设》2007年第1期)指出:“家谱数字化就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将常见的文字或图形符号转化为能被计算机识别的数字符号,从而制成家谱书目数据库和家谱全文数据库,用以揭示家谱中所蕴涵的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从而达到保护和利用家谱的目的。”并介绍了上图、国图、台湾以及山东、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四川诸省图书馆的家谱书目数据库。上海图书馆家谱数字化开展较早,黄显功《上海图书馆的家谱数字化资源服务———古籍保护效果的一个实例》(《图书馆学刊》2008年第1期)介绍上海图书馆在上世纪90年代开展古籍数字化项目的概况,并结合中国家谱数字化建设的背景,介绍上海图书馆家谱数字化资源建设和服务取得的成效。王芹《海南家谱数据库建设的思考》(《图书馆学刊》2009年第3期)介绍了海南的家谱数据库建设,包括所采用的技术和数据库著录的项目。王芹、邱红、余曰昆《海南家谱收藏保护及开发现状》(《四川图书馆学报》2010年第1期)从《海南家谱提要》的出版、海南家谱数据库的建设等方面综述了海南省家谱开发现状,提出加强海南省家谱网站建设的建议。林红状《高校古籍特色数据库建设实践探讨———以南开大学图书馆家谱研究文献数据库建设为例》(《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年第11期)探讨家谱数据库建设的意义和优势,介绍了家谱数据库建设的实践,提出高校古籍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思考。讨论族谱数字化问题的还有管飒爽《家谱档案的数字化生存》(《兰台世界》2008年21期)等文章。程美宝《网上织网:当代亲属关系的建构》(《学术研究》2008年9期)利用这些网站提供的资料,辅以访问所得的事例,尝试理解族谱编纂者编修族谱的动机、方法和标准;并探讨在交通发达、资讯流通的21世纪,城市人建构宗族联系的活动与过去乡村社会同类活动的异同。



图书馆加快中国族谱资料的数字化建设,网络检索族谱目录、阅读全文不断增加,家谱数据库制作取得显著进展。



国家图书馆与澳门基金会合作开发的“中华寻根网”于2011年3月开通,该网站称:“‘中华寻根网’是建立在广泛合作基础上的全球家谱数字化服务、教育和研究项目,以保存人类文明的共同记忆为最终目标。该项目将在互联网上实现网络寻根、家谱编纂互动、家谱专家咨询、寻根百科、家谱在线阅览、家谱目录和全文检索、家谱谱系分析等功能。”“中华寻根网”已发布有影像的家谱2392条,可以按谱籍地、姓氏浏览家谱。该网站可以链接的家谱网站:中国大陆48个、港澳台5个、外国2个。



国家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开设“家谱专题”,已提供家谱200多种,图片达12万余张。



上海图书馆也建有家谱数据库。该馆共收藏有约17000种、110000余册中国家谱,是国内外收藏中国家谱(原件)数量最多的单位。收藏的中国家谱分为335个姓氏。该数据库系统支持基本检索和高级检索两种检索方式,用户还可在检索词后添加“?”进行前方一致检索。数据库支持对七个字段进行检索:题名、姓氏、居地、堂号、著者、名人、丛书。同时可在检索字段中选择“全部索引”对这些字段进行合并检索。当用户检索命中记录时,便进入结果浏览页面。该系统提供两级显示:简要信息、详细信息。简要信息以10条记录为一页的方式分页显示命中记录的简要信息;详细信息则以字段方式逐条显示命中记录的详细信息,包括题名、作者、版本、居地、堂号、先祖/名人、摘要、索书号、全文(或有或无)。如果当前显示的家谱有全文扫描图片,则会在“详细信息”页面的下部有全文链接。检索结果可以保存和打印。



一些富藏家谱的省级图书馆也进行了馆藏家谱数字化工作。如浙江图书馆家谱数据库,可以检索26574条家谱目录。安徽省图书馆收藏明清至建国前家谱400余种、3200册,以徽州地区居多,部分收入《中国善本书目》,多为明代所刊,具有较高的价值。2005年该馆制作了“谱牒文献”专题网页,首次完整地呈现了馆藏家谱(除新谱外),以后又建设“家谱数据库”,在“谱牒文献”专题的基础上,完善其检索功能,丰富了检索途径,收录了包括部分新修谱在内的共计900余条数据。此外,由法国远东学院、中国国家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徽学研究中心等部门人员参与的“徽州家谱中印刷史数据库与研究”项目于2012年全部完成,“徽州家谱数据库”也开始试运行。湖北省图书馆积极开展抢救性族谱征集活动,入藏家谱500部。并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采用高速微缩胶片扫描仪、赛数OS12000V古籍善本专用扫描仪,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家谱影像全文数据库,数字化家谱百余部。该馆五楼开辟500平方米家谱阅览区,免费为读者提供家谱数字化,供广大读者寻找“姓氏的根源”。



家谱文献是南开大学图书馆特色馆藏之一,该馆自建特色数据库,包括“家谱研究文献数据库”,数据库称,其建设宗旨“首先为了全面和比较深入地揭示南开大学乃至天津地区存世家谱,并为家谱研究专业人士提供一个便利的文献检索入口和工具;其次是为一般大众提供具体生动的中华家谱文化知识,为普及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作出相应的贡献;第三是迎合海内外华人世界编修家谱的需要,为需要者提供有益的家谱编修知识和参考依据;第四是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海外华人回大陆认祖归宗时查阅本家家谱的需要”。该数据库2011年4月运行。内容包括馆藏特色家谱全文数据库、馆藏家谱书目数据库、中国家谱知识视频、馆藏特色家谱专家点评、其他馆馆藏家谱全文数据库、天津有关单位藏家谱书目数据库、家谱研究论著检索数据库、家谱相关网站链接、主要家谱收藏单位名录、家谱文化信息。其中,“馆藏特色家谱全文数据库”计有家谱50部,可以按册阅览。“馆藏家谱书目数据库”,为357部家谱提要,著录索书号、谱牒名称、书影、谱籍地、编修人、编修年代及版本、始祖及始迁祖、谱牒简介、数量、收藏单位、备注,计11项。“其他馆馆藏家谱全文数据库”介绍53种家谱(有个别非家谱)。“天津有关单位藏家谱书目数据库”,为213部族谱提要。“家谱相关网站链接”,可以链接综合性、地区性、单姓、英文等各种网站413个,搜罗甚全。



此外,一些市县图书馆也进行了家谱数字化工作。如上虞图书馆的上虞家谱,介绍55部家谱的部分图像。值得一提的是“家谱网”。该网综合利用已出版的家谱目录、提要,提供的检索条目数量大,检索方便,用于商业目的。该网称:“家谱网是目前国内最为专业的家谱提供商,提供20000余种、近200000册中国家谱……家谱网收藏的中国家谱共有335个姓氏,包含热门姓氏张、陈、王、李、刘、吴、周、朱、徐、黄、杨、胡等等。收藏地区涵盖全国30余个省市,包括浙江、湖南、江苏、安徽、江西、上海、福建、湖北、广东、河南、四川、山东、河北等省。家谱网收藏的家谱多为清代、民国期间木活字本和刊本。”



特别是美国犹他家谱学会,经过多年努力,已拥有当今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华人族谱缩微胶卷库,目前正在着手建立全世界华人家谱目录。中国的学术界在族谱数字化方面任重道远,应当建成全球中国族谱数字化最好、最大的系统。





四、结  语



以上论述了中国族谱资料的整理、研究和数字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可知中国族谱资料的整理工作,在编目、提要、选编、汇编、影印、考释几个方面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但是还不太完善,需要继续努力。如民间族谱、1949年以后新修族谱有待收集编目,族谱提要编出的只是一部分,资料选编还应选择新的专题,汇编影印也需要新的选题。



中国族谱的研究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在社会史、地方史、文献学、历史人类学等学科研究的促进下,不断求新进取,发展趋势良好。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研究存在着在时间、空间分布上的不够系统全面,空白之处不少,需要扎实的工作弥补。如晚清族谱普及化,民国族谱变化较大,都还没有研究的力作给予揭示。至于当代修谱活动,还需要深入地探讨。



中国族谱的数字化建设已经全面启动,初见成效。由于存世族谱数量巨大,只能分期、分批不断数字化,最后完善。事实上,族谱的数字化属于古籍数字化、馆藏数字化工作的一部分,这两项工作完成了,家谱自然不在话下,当然需要时间。出于寻根问祖与学术研究的需要,当然应该加强家谱数字化建设。



中国族谱资料的整理、研究和数字化建设的推进,有赖于专门性研究的推进。就族谱的收藏来说,图书馆特别是其古籍部都有一支以文献学、图书馆学为专业的研究队伍,特别是一些地方和单位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如上海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等;大学的国家、省、校各类研究中心(院所),也有重视研究族谱的机构,如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厦门大学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吉林师范大学满族文化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开展专项研究,为此收集整理族谱进行数字化,我以为应是一项重要工作,可以将学术研究、资料整理、公众服务三位一体,深化对中国族谱的认识与利用。



(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公众号  2021-12-0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