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城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23713|回复: 0

[和悦读书] 古滕客·手帖传承着美的信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3-1 09:5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江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古滕客·手帖传承着美的信念
作者: 古滕客  

手帖是名人往来问候的书信、短札,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朱熹的《春雨帖》等等,看似随意、散漫,却真意、率性。手中正读的《手帖:南朝岁月》,是美学大师蒋勋先生的经典之作,透过“手帖”,洞彻古人真实、隐秘的生活,讲述魏晋时代的凄美故事。

这些“手帖”,因为书法之美,流传至今,成为后世临摹写字的“帖”。然而,“帖”不仅具有“私密”“随性”的特点,还极为贴近“真实”“率性”。暧昧迷离、若即若离,构成读“帖”时奇特的一种魅惑力量。那些以“奈何,奈何”的“手帖”作为生活注脚、互通亲友间平安声息的南朝文人,却还是可以看流云舒卷,看积雪凝寒,看花开烂漫。更重要的是,在他们充满艰难、困顿、折辱、剧痛、磨难的生活境遇中,仍然努力地活出自我,更相信文化是可以长久传承的理想,相信手写的墨迹斑斑,可以传递美的生命信念,并为“美”作最后的见证。

魏晋的“手帖”,书写随意,只是朋友间往来书信,内容多是生活的轻描淡写,潇洒自在,自有一种品格。它们一封一封被后人收存珍藏,成为习字的法帖。“手帖”的动人在“人情之常”,文化常被扭曲矫情,还是要回到“帖”的平凡做人。那时的魏晋文人大多有一种疯癫之气,因此为世人所无法理解,其实在那个压抑、痛苦的时代,战乱,离愁,太轻易地生离死别、妻离子散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可贵。所以当他们意识到生命的长度不可以增加时,他们只能选择拓展生命的宽度。这时候,各种张扬的,甚至夸张的生命个体被重视,被渲染,被接受。

蒋勋用特殊的视角,以优美的文笔,写出了对艺术作品的解读,传达美的讯息。如代序讲述了张翰归隐的故事,讲他辞官回乡,是因为想念家乡的小吃。这个初衷是否真实很难知晓,但至少因为这点,他躲开了后面可怕的政治斗争,避免了获罪遭难。蒋勋用张翰的故事引出了后面大大小小的话题,中心思想似乎都在开头的代序里点出来了:那个朝代是一个人性被摧毁绝望无告的年代,“痛到心被贯穿,痛到肝被贯穿,却无可奈何”。在那个时代里,他们努力地在这种环境中活出自我,在互报平安的手帖中写出他们的真实心境。

蒋勋在讲王羲之时,用了大量笔墨,这很正常。不过,直到书末才提及“永和九年”的那段故事。一是想在末尾突出主题:如何在那个年代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存活,又如何在这种环境中保有自我,蒋勋给出了王羲之的答案——“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二是《兰亭序》本身是真是假,无有定论,书中的故事大概也难分难解,千古风流人物都将随着大江东去,不过你我“走在兰亭的路上,微风吹来,还是可以仰观宇宙之大,这一个春天,也如永和九年的那一个春天,一样花开烂漫”。这大概才是蒋勋的主旨。

蒋勋的写作,是把这些手帖作为引子,融化在自己的文章意境里,是借古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其实应该把它们放在历史的高度和环境中去看。王羲之的可贵之处在于,在颠沛流离的年代,这样一个家族还没有忘记美的事物,面对战争、亲人祖坟被挖、尸骸遍地,仍然可以强忍着心中的痛,登高临水觞咏,与亲人之间互通信件,传承着美的信念。最喜欢看的是蒋勋在解读完手帖后的一些题外闲笔,尤其是作为附录的回忆台静农、庄严等几位先生的文字,那种意在言外的隐忍自抑,很切合当时的时势和文人的心境。

书的最后,蒋勋附上手帖的影印,让读者欣赏古代汉字书写的美,语句的美,更向读者娓娓道来每幅手帖背后的历史故事。三国大将陆逊的孙子陆机担心朋友的疾病,写就平复帖。只可惜在那样的乱世,陆机一族人的残死更让人心情无法平复。王羲之的生活中,羲之顿首,有丧乱帖,姨母帖,妹至帖,执手帖,快雪时晴帖……在那个残酷的年代,即使王羲之这样的大家,也只有无可奈何了。历史往往让人一声长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