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城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23350|回复: 0

[和悦读书] 抖音里的神话:移动短视频对中国神话传统的重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19 10:4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江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民俗文化】抖音里的神话:移动短视频对中国神话传统的重构
摘要:媒介变化是影响神话文类传承和传播的主要因素之一。作为一种新兴社交媒体,移动短视频为中国传统神话资源提供了新的转化平台和传播媒介。在抖音中,神话以动漫配音、动画微电影、真人主播讲述等多种形式被重述,并且具有传统口头和书面媒介无法比拟的海量受众和跨时空特征。神话短视频的制作者成为新的“神话的积极承载者”,与其粉丝群体一起形成了神话讲述和接受的新场域。同时,神话的短视频形式也带来神话碎片化的问题,须站在神话主义的立场上对其进行反思。
关键词:抖音;短视频;神话;神话主义
抖音,一款2016年秋天上线的音乐创意短视频社交软件,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成为认识当代中国流行文化不可忽视的工具。随着各种短视频平台的纷纷上线,当代中国的互联网社交文化全面进入视频时代。2020年发布的《中国视频社会化趋势报告(2020)》将这种视频社交文化界定为“视频社会化”:
更加先进的移动互联终端和新型基础设施的发展正在引发第四次传播革命。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信息传播介质不断更迭,尤其是伴随着移动终端视频拍摄技术的进步,视频正在与社会各领域、各层面进行深入融合,我们将此定义为“视频社会化”。“视频社会化时代”是一个“新视频时代”,在这个阶段,传播载体、传播介质、传播技术手段更加先进,视频制造者、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传统单链条关系被重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连接方式、沟通形式、融合态势也在进行不断重构,视频技术、视频内容、视频平台都经历着深远而广泛的社会化进程。
笔者关注视频社会化进程中的神话“叙事重构”,缘起于杨利慧教授 2018年开始的“中国神话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当代神话学的体系建构”研究项目。在项目设计中,当代新兴自媒体对中国神话资源的转化是一个重点,而这其中,抖音APP成为联结神话学与互联网短视频社交平台的典型案例。
神话作为民间文学诸文类中的一种,在数字化时代表现出很强的传播力和生命力。笔者在对诸如微信(WeChat)、微博、豆瓣、知乎、抖音(TikTok)、快手、虎牙、爱奇艺、喜马拉雅、Bilibili等互联网社交媒体的线上田野调查中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新媒体来了解中国神话,尤其抖音里形形色色、令人印象深刻的神话短视频。互联网时代数字化的社交方式改变了民间文学的传衍、存续机制。互联网向大众开放了文学表述的话语权,打破了“创作高台”和“精英壁垒”,真正实现了“民间的文学”。尤其是在2010—2020年这一时期,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视频文化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神话转化、传播的主流媒介。截至2020年,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亿。单单抖音这一款软件,截至2020年9月的国内日活跃用户数就突破了6亿。
探讨短视频平台中的神话,必然涉及神话界定的问题。抖音里的各种神话短视频,有的基本遵循传统神话叙事的面貌,有的则是对神话元素的移植,还有的属于袁珂先生所说的“广义神话”。从可操作的层面来说,美国民俗学家斯蒂·汤普森(Stith Tompson)的最低限度的定义依旧值得采纳:“神话关涉的是神祇及其活动,以及创世纪、宇宙和世界的普遍属性。”也就是说,神话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文类(genre),其叙事的核心是宇宙观背景下诸神的事迹。文类的实践形式依旧是我们观察互联网时代民间文学变化的标尺之一。正如美国学者理查德·鲍曼(Richard Bauman)从表演理论出发对文类的概括:这是一种“话语生产和接受的框架”。那么具体到神话这一文类,其传统的话语生产和接受框架在新媒体的语境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杨利慧在有关电子媒介中的神话的研究中,初步揭示了神话进入电子游戏、影视剧等领域的新现象,并阐释了神话主义的理论视角。祝鹏程进而对互联网段子中的神话叙述进行分析,提出“神话段子”概念:“神话段子是横跨神话与笑话的亚文体(sub-genre),它吸收神话的素材与内容,并采取笑话的表现手法,以戏谑的形式消解了经典神话的权威性与神圣性。这些段子集中出现在各类笑话网站、社交微博上,它的创编者广泛地散布在网民群体中。”在这里,祝鹏程注意到了互联网对传统神话形式进行的重构。本文期望以抖音短视频为案例,进一步深入讨论联网重构神话传统的问题。

一、技术与叙事:神话短视频的类型

短视频主要依托智能手机嵌入民众的日常生活,因此这是一种移动媒介催生的自媒体。各种街巷新闻、社会文化、生活起居、个人叙事都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得到传播。随着大数据算法技术的运用,每位用户观众看到的短视频都是符合自己趣味的。对于短视频平台用户制作的内容而言,神话类视频只是其中很小的一类;但是对于神话文类而言,短视频却是一种前所未见的表现形式。
从笔者对抖音短视频平台的调查情况来看,抖音平台上的神话短视频主要有六种类型:漫画配音讲解神话、动画配音讲述神话、影视桥段配音讲解神话、真人主播讲述或讲解神话、神话仪式的现场视频、生活场景中神话元素的视频记录。不同类型的神话短视频重述中国神话的方式各有不同,体现出差异化的叙事面貌,同时由于视频制作技术门槛低,大众化视频制作得以真正实现。
(一)神话漫画配音
这一类短视频每段围绕一个论说主题,用静态的漫画辅以配音的形式讲述神话。但这种讲述并非传统意义上有头有尾的完整神话叙事,而是对神话叙事进行话题化、现代化改造。例如用户“爱讲神话的小志”制作的系列视频,其主题如《女娲造人其实很随意》《吴刚伐桂的秘密》《火神祝融真的会玩火吗》等。这类短视频画面通常是多幅漫画依次播放,由配音对主题进行解说,并配有字幕;也有用单幅漫画作为配音解说背景的。这类漫画风格主要是“中国风”,神祇服饰多为古代服饰,彰显出用户对古代神话语境的想象,构筑了一种话题化、视频化的上古神话呈现方式。
(二)神话动画微电影
和静态的漫画不同,有一类神话短视频是制作更为复杂的动画。这类动画对神话场景的再现更加直观、鲜活,更像是根据中国神话素材创作的微电影。例如用户“万年鸿珠宝”是做珠宝生意的一对夫妇的账号,他们制作了数百条有关上古神话的解说性动画短视频,例如《九头鸟鬼车是九凤吗?》,讲述《山海经》中鬼车的来历。再如上海一家文化企业的账号“变月动画”制作了“口水系列”动画电影,其中一些神话题材的动画电影如《口水封神·女娲篇》用黑白动画讲述了伏羲女娲兄妹婚、补天、造人的故事,基本沿袭了传统的伏羲女娲神话的情节结构。这类短视频在几分钟之内要讲述稍复杂的神话叙事,因而往往会将核心母题提炼出来重点呈现。
(三)影视桥段素材重述神话
有一类神话短视频常借用已经上映的电影、电视剧镜头作为画面,再辅以配音和字幕来解说一个神话问题。常见的被挪用的影视有《封神榜》《封神演义》《西游记》《大鱼海棠》等。例如一位来自漳州的用户“创谈神话”就以解说影视剧中的神话和角色为主,他的《鸿钧老祖为何独宠通天教主?》《二郎神在天庭到底是个什么职位?》等短视频都有上万的浏览量。这类短视频的文本更像影评,同时也是借助影视素材来重构古代神祇的关系叙事。这类视频体现出影视作品、视频剪辑、神话重述等多重神话文本形式的叠加效果。
(四)真人主播讲解神话
在抖音上有一些真人主播是专门讲述神话的,例如用户“丹姐聊神话”的视频都是讲解中国古代神话的,她的神话属于广义神话,包含仙话、传说等相近文类。她的讲述遵循了传统神话的叙事框架。但抖音平台上更为多见的真人讲述神话的例子,是一些跟神话不太相关的用户账号的个别短视频涉及神话话题。例如植物科普账号“一方见地”的《最能代表中国的香味——桂花香》,主播璐璟用《山海经》招摇山桂树神话、吴刚伐桂神话来讲述城市里一株桂树代表的传统文化意象。再比如天文科普用户“星王爷”的《中外神仙飞行的时候有什么不同》,借用大气物理原理解释“外国神仙横着飞而中国神仙竖着飞”的话题,提到女娲、鸿钧等神话角色。这类真人主播讲述神话的视频,有的属于严肃知识普及视频,这种视频基本沿用传统神话讲述的叙事话语;有的则是戏谑创意类视频,对传统神话进行解构和改造。

(五)神话仪式的现场视频
这类短视频通常摄录某个民间仪式或节庆的现场,以这些仪式、节庆作为活态神话的呈现形式。比如民族文化类用户“阿缪德宏”的《景颇族传统丧葬文化金斋斋》,用纪录片的手法呈现了景颇族丧礼仪式的全过程,以此呈现祖先神话在丧礼上的活态演述。这类涉及少数民族神话的视频在西南、东北地区比较多见,仅笔者观察到的就涉及藏族、苗族、满族、彝族、哈尼族、纳西族、德昂族、內说取5比辉诤鹤宓厍?灿胁簧僬饫喽淌悠担??绻俜秸撕拧疤焖?⒉肌钡摹?2020公祭伏羲大典》用国家叙事话语展示公祭人文始祖的场景。个人用户“小东”的《“大头爷”后稷你们了解多少呢?》用无人机航拍展示了西安市长安区灵沼冯村村民自建的农神后稷塑像、石碑和祭坛。通过短视频,当代中国各地、各民族的活态神话场景得到广泛传播,勾勒出一幅鲜活的神话在地化实践图景。
(六)记录生活中的神话元素
抖音最常见的一类短视频是分享生活的点滴,有一些用户善于发现日常生活中事物的神话渊源。例如中国古典音乐类用户“自得琴舍”的《大夏》,在重阳节这天用古风动画和原创音乐诠释了有关大禹治水的乐舞《大夏》,提示人们登高祈福、游秋祭祖。再比如实名账号“北大医院骨科孙浩林医生”的《医学标志中的蛇杖分为单蛇缠杖和双蛇缠杖》就专门解说了生活中常见的蛇杖标志背后隐藏的古希腊神话阿斯克勒皮俄斯(Asclepius)的渊源。这类短视频将观众带入生活的语境中,发现隐匿于日常生活中的神话观念和符号,也时刻提醒观众神话并未离我们远去。
2016年以来,由视频会议、视频社交媒体、视频通信、直播等构成的视频生活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人与人链接的模式。虽然神话只是视频文化生产潮流中一个很小的部分,但是视频技术对中国神话传统带来的重构、解构或者改变是不容忽视的。通过数字化视频媒介的杠杆,中国多元神话资源找到了一个新的载体。这个载体与神话的特殊话语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一方面催生了中国神话传统的新变化,另一方面也促使借用神话元素的新创作大量出现。这其中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神话话语的生产者、接受者变成了短视频用户。

二、用户生成:
作为神话积极承载者的短视频用户

讲述者或者演述者是衡量民间文学文类形式的重要维度。在传统的中国普通社区中,神话的讲述与接受总是在一个有限的文化空间内:或是在民间信仰的仪式空间内,或是在世俗故事讲述与聆听的现场,或是围绕地域风物生成的神话演述传统。杨利慧和安德明在面向英语世界撰写的《中国神话手册》中提出了神话传统的积极承载者(creative bearers of myth tradition)与神话传统的消极承载者(passive bearers of myth tradition)的区分。杨利慧团队对淮阳太昊陵、重庆走马镇的讲述者魏显德、安康的伏羲山和女娲山、洪洞县侯村的女娲庙作了细致的田野调查,在调查中这两种神话传统的承载者得到更清晰的展示。杨利慧特别指出:“传统上被认为承载着本真的、正统的神话传统的祭司和巫师等宗教性的职业讲述人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导游、老师则日益担负起了新时代里的职业讲述人的角色。”
在抖音平台上,这些制作神话短视频的用户可以被视为新的神话传统承载者,但他们的神话转化似乎并不都是基于对传统的复述,还有许多重述、改编甚至解构。因此将短视频制作者称为“积极的神话承载者”更为妥当。当然这些视频制作者对神话的界定并不一致,其中不乏有借用“神话”一词但讲述玄幻、仙侠、传奇叙事的制作者。笔者认为,尽管他们与学术上的“神话”有距离,但是从民间文学文类边界流动的特点出发,不妨也将他们纳入讨论范围,以便更准确地描述神话短视频的实际情形。
“积极的神话承载者”的神话短视频制作有三个特点:一是讲述神话的主体是一个用户账号,这些用户可能是个体,也可能是团体,也可能是专业运营机构;二是用户讲述神话的对象是其他千千万万手机短视频用户,他们形成了该用户账号的粉丝群体;三是这些用户讲述神话的文本生成方式是数字化的,也即文本必须经由视频制作软件的加工。
用户生成是移动短视频重要的内容生产机制,因此传播神话短视频的主体不再是现实中的人,而是一个个抖音账号。一个账号也未必对应单一个体,有可能是一个集体,也有可能是一个运营账号的专业机构(如公司)。例如制作“口水封神”系列动画短视频的账号“变月动画”就是由上海变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运营的,其神话题材短视频是商业行为驱动下的文本制作。此外,在抖音上还有大量账号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用户,如前文提及的“创谈神话”即为福建漳州的个体用户。
这些异质的抖音用户让神话短视频的制作呈现出非均质性。出于商业动机的账号希望利用神话的文化吸引力获得流量;生活中的个体用户出于兴趣爱好而将作品分享给粉丝,其中也有一些个体用户制作神话短视频出于商业考量;还有一些账号定位本身与神话无关,但偶然制作了神话短视频,这背后则有更为复杂的传播动机。在这些多元主体的实践之下,神话的讲述或演述不再有明确的讲述者或演述者,各种不同的讲述或演述主体都运用短视频来传递对神话资源的创编,从而达到不同的传播目的。
对观众来说,这种多元主体的传播也带来了更多观看选择。动画风格、影视风格、主播风格等不同的文本类型都会积累不同的粉丝群体。通过算法和大数据的调配,神话短视频的制作主体和观看主体实现了双向适配。观众在指间划动手机屏幕,就可以选择性地观看神话短视频,神话成为多主体引流的资源。
在抖音平台上,粉丝的数量是衡量一个账号是否受欢迎的重要指标。这里的“粉丝”指的是关注该账号的其他账号,关注后粉丝可以第一时间看到新视频。有些主营神话内容的用户账号的粉丝数量达到了百万级别,例如,截至2020年12月29日17时,“讲神话的小志”有120.6万粉丝,“变月动画”有197.1万粉丝。如此庞大的粉丝群体,意味着一个神话短视频会同时传播给百万观众,其影响力是传统神话讲述不可想象的。
另一个衡量短视频受欢迎程度的指标是点赞数量。所谓“点赞数量”指在所有观看过该视频的用户中,对视频表示认可的用户数量。虽然用户对某个短视频点赞的动机未必是出于认可,而认可视频也未必会点赞,但总的来说这个指标还是能很大程度上反映视频的接受度。例如用户“神话小叨”也是一个专门用漫画和影视素材讲述神话的严肃科普类账号,其视频内容包含中国上古神话、希腊神话、北欧神话,截至2020年12月29日17时,他有46.9万粉丝,但作品总点赞数达236.8万次。当然,庞大的粉丝群体并不都是“积极的神话承载者”,有的粉丝会对神话短视频提出反对意见。例如真人出镜的用户“丹姐聊神话”2020年12月26日的短视频作品《四大创世圣兽》,讲述了混沌鸿蒙时期的四个创世动物羽嘉、毛犊、介鳞、介谭。在评论区,有许多评论都提出了质疑:
神话故事都是相互矛盾的。
你这个我没听说过,但是我听说过盘古女娲上帝。
神话只是人编写出来的而已,真实的东西是人流传的。
这个是根据什么说的?
也有许多评论是表示赞同和有兴趣的,例如:
姐姐,说说冉闵好不,谢谢。
多说些,我爱听(比心表情)。
涨姿势(知识)了。
可见在神话短视频的粉丝群体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对神话持认可、理解的态度,也有不少质疑、否定的声音。这也反映出神话短视频虽然在传播效率和范围上大大突破了传统社区中传承传播的量级,并且其受众包含积极的神话承载者、消极的神话承载者以及不持特定态度的观众等多层级群体。不论哪一种受众,只要他们浏览、点赞、评论,就形成短视频的流量和热度。因此对制作短视频的用户而言,多元的受众和歧见恰恰有助于制造话题,从而推动视频的传播。
至于许多网民对神话的理解与学术上的神话界定有差异的问题,可从两方面加以澄清。一是承认“神话”作为一个日常普通词语和学术名词有差异,故神话的田野研究更倾向于描述神话话语发生变化的社会事实,而不应削足适履;二是应在学术文类概念“神话”与互联网文化之间找到平衡点,因此笔者选取案例时仍以斯蒂·汤普森的“最低限度的定义”作为标尺。

三、短视频技术
对传统神话表现形式的改变

在民间文学研究中,多数文类都有其显著的表现形式,例如故事讲述、史诗演述、歌谣演唱等。而谈论神话的表达,首先要看到神话观念和神话表现形式是可以分离的。许多神话观念历经千年犹在,但其曾经赖以存续的特定文化表现形式已不存在。比如伏羲女娲神话在汉代普遍通过墓葬图像信仰得以表达,时至今日这种墓葬文化已不存在,但伏羲女娲神话通过公祭人文始祖、图书、影视等文化表现形式继续保持活力。
神话被移动短视频重述,在许多方面都显示出大异于传统神话表现形式的特征。或者说神话短视频既不同于口头、书写、图像、仪式等传统表现形式,也不同于影视、广播、录像带等后起的非计算电子媒介形式。具体而言,这种“异”表现在数字化的用户生成、短篇幅的指间划动、神圣性问题的消解、算法推送神话等方面。
(一)基于视频技术的神话内容生产
抖音平台上的神话短视频制作者之所以有各种不同的身份,一个重要原因是短视频制作的技术门槛低。目前常用的抖音短视频制作软件有乐秀、巧影、快影、videoleap、vue、快剪辑、编辑星、HitFilm 3 Express等视频编辑器。这些软件都非常容易入门,并且具备配乐配音、动画贴片、视频模板、胶片滤镜、特效、美颜、视频制作等功能,编辑后可直接导出。也正是得益于这些技术手段,前文述及的各类神话短视频都可以由普通用户单机制作完成。团队和企业用户,还可以借助更为先进的软件制作更精致的神话短视频。
数字技术的支撑让神话短视频的表述主体增加了新的维度。从表面上看,视频制作软件只是一种“书写工具”,但这种工具可以左右神话表述的内容。比如用户“乌鸦电影”讲述美国电影《神战》(以古埃及神话为背景)的短视频,其画面素材都是电影桥段,但借助便捷的视频剪辑技术、配音技术,短视频形成了“讲电影”的独特风格。这部电影本身是美式审美下的古埃及神话重述,但是通过视频剪辑变成了“神话重述的重述”。短视频的标题“埃及众神大乱斗”、汉字字幕文案、带有东北方言口音的配音,以及注脚文字“埃及导演拍的埃及神话”,共同将一部美国拍的古埃及神话影片本土化为抖音式的中国流行文化。这段视频在2020年10月3日分三部分连载,一共收获了251.8万个点赞。而“乌鸦电影”这个用户账号也特别偏爱广义神话的电影题材,如《魔法奇缘》《钟馗伏魔》《镰仓物语》《猎 神》《昆仑神宫》等。
虽然技术因素没有对神话文类的叙事、话语造成本质的颠覆,但是视频技术赋予了传统神话素材新的魔力,不光使神话内容生产变成人类和计算机合作的过程,而且使技术因素在神话接受过程中变成了必要条件。德国学者赫尔曼·鲍辛格(Hermann Bausinger)曾说:“以自然而然的方式渗透到民间世界的技术给民间文化带来的不是终结,而是改变 。”短视频技术渗透到中国神话传统的情境,正是自然而然的过程,这些神话短视频的制作和接受者——用户也在无意识间把神话挪用到了视频世界,在作为古老文化话语 的神话与高新技术之间搭起了桥梁。
(二)“加速度”的神话感官体验
一个短视频通常不超过五分钟,这是神话短视频大大区别于传统神话表现形式的重要特征。短视频制作技术是决定视频篇幅短小的重要因素,这也使得神话短视频呈现碎片化的面貌,短短几分钟很难做到神话叙述的娓娓道来、铺陈排叙,因而神话短视频往往言简意赅、直击重点。这种篇幅短的特征加上技术门槛低,也是制作神话短视频的用户数量多的主要原因。
这种几分钟的神话展演,还取决于观众用户有没有耐心看完。观众用户可以选择不看完就“划走”,也可以选择随时“划回”,还可以关注账号、收藏视频、转发视频、点赞、留言评论、复制链接、举报。用赫尔曼·鲍辛格的话说,这是一种“加速度”,是民间文化纵向联系(传承)被横向联系(传播)所取代的时间压缩、空间扩展的现象。
总之,这种神话的接受链条伴随着划动手机屏幕的行为,观众对神话的感受、体验是通过一个个短促的感官时空不断串联的。观众在“刷”神话短视频时,接受到连续的、加速度的神话视听内容的感官刺激,会逐渐习惯这种快速的、集中的、掐头去尾的甚至去语境化的神话内容,进而忽视对中国神话传统深层次文化内涵的思考。这也是短视频带来的弊端——它剥夺了中国神话传统的时间沉淀属性,造成了神话话语生产和接受的加速度,以及神话表现形式的时空坍缩。
(三)短视频对神话神圣性的消解
神话短视频的另一个特征是消解了神话的神圣性。在以往的神话界定中,神圣性是否应该作为神话的必要条件一直是学界争论的问题。学界就此达成的共识表明神话的神圣性即便不是界定神话的必要条件,也是充分条件。但神话短视频基本上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神圣性的问题,因为神话短视频本质上是一种娱乐型社交媒体,它只是一个转述、重述、传播、分享的平台。
相对于社区中讲述神话、信仰神话、书写神话的情形,神话短视频的神话本质特征表现最不明显。神话在这里是一种引流的内容资源,而非文化实践本身。甚至在抖音平台上大多数神话短视频都是以解构、重构、戏谑、娱乐的方式重新塑造神话。例如用户“哪吒神话故事”对嫦娥奔月的解释是,嫦娥偷吃不死药是为了飞向太阳盗取扶桑木,后被帝俊禁足于太阴星。当然,抖音的海量用户和精准推送也使得这种戏谑性的神话短视频在受众中拥有巨大影响力,随着神话短视频越来越多见,它在祛魅的同时也可能会带来数字文化寻根的复魅。
(四)算法支配下的神话重述
在抖音平台获得巨大用户数量的背后,还有一种技术手段是重要推手,同时也影响着神话短视频的文类特征,即大数据算法。算法是基于大数据运算实现精准推送的一种技术,在当代中国互联网商业中广泛运用。抖音短视频通过算法,实现了与用户兴趣的精准匹配。例如,如果一个用户经常在神话短视频中停留,观看、点赞、收藏、关注,那么大数据就会记录这种兴趣或偏好,进而更多地将神话短视频推送给用户。久而久之,用户就会成为神话短视频的稳定受众。这种算法推送神话、算法接受神话的特征也是传统神话文类不具备的。这种算法逻辑实际上是将神话题材的短视频作品作为一种资源进行分配,实现制作主体和接受主体的快速对接。
从前文的若干举例来看,神话短视频的核心叙事性内容还是取材于传统神话的叙事。但是神话的表现形式、传播形态又体现出互联网文化的交互传播、网状语义的特征。新技术赋能之下的社交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神话叙事的面貌,加入了现代网民的知识、情感和价值。当然,对待这些碎片化的、戏谑的、使用算法的神话短视频,也应有更为宏观的反思与批评。

四、讨论:新的神话碎片?
——神话主义视角的批评

“神话主义”(mythologism)是指20世纪后半叶以来,由于现代文化产业和电子媒介技术的广泛影响而产生的对神话的转化、挪用和重新建构,神话被从原本生存的社区日常生活语境移入新的语境中,为不同的观众展现,并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和意义。像抖音这样的短视频社交媒体,各种各样的资讯、素材都在其中转化、交织、酝酿,神话素材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对神话文类本身的传承、传播、转化来说,短视频平台是不能忽视的新载体。
首先应该看到,神话短视频的传播方式对于传统神话的表述方式来说固然是颠覆性的,但神话文类那些核心的特征依旧是稳固的。传统神话文类主要围绕创世、神祇展开叙述,并且指向为现实世界秩序的最初奠定提供解释,这一点在神话短视频中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即便是那些挪用神话元素创编的短视频,其选用神话元素也主要是因为看中宏大宇宙意涵的话语效应,这可参看前文述及的诸多例子。
神话短视频借助技术进展,塑造出全新的文本制作、传播和接受方式——人人都可以便捷地运用神话素材制作视频,并实现快速传播;人人都可以在算法支配下便捷地获取神话短视频。对传统神话叙事碎片化的重述,是技术带来的必然结果吗?从表象看,各种各样的神话元素都必须在几分钟内用视频方式呈现,受众越来越习惯于指间划过的短暂神话。相较于中国神话学学术史上对古代典籍神话零散、片段的讨论,神话短视频更体现出这种零散、片段的趋势。尤其是动画配音、真人主播解说神话类的短视频,制作者将自己消化神话素材的成果在几分钟内快速、直接地推送给观众,讲究在第一时间抓住观众的感官,而没有给观众留下很多深度思考与沉浸的空间。
在抖音里,观众对神话的接受是算法控制和快餐式阅读习惯支配下的“指间划动”,久而久之便习惯于短促的高浓度感官体验,再难有耐心地长时间沉浸于神话讲述、神话思维、神话体验的语境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利于中国神话所蕴含的积极精神内涵在当代的传衍。用传播学者的话说:“(短视频)图像、声音、文本的融合非但没有让人的感官更敏感、感知更强烈,反而是过于唾手可得的视听综合符号资源和粗陋的意义生产实践逐渐让综合性感官体验成为了不被感知的日常。”
这种虚空的感官体验、轻视深度沉浸的神话转化,不仅仅是神话短视频,同时也是当代文化产业和技术革新之下神话资源创造性转化的共同问题。例如电子游戏对神话的转化越来越像《王者荣耀》这般稀释神话的内涵,文化旅游中主题公园的神话游乐项目越来越倾向于游客的一次性体验,神话类儿童绘本也越来越青睐言简意赅、图多色绚的感官冲击。
但是这种批评也应仔细拿捏分寸,尤其不能忽视那些基于神话传统进行短视频制作的案例。抖音上不乏取材古典神话的短视频,它们普遍呈现出一种重新建构上古神话谱系的倾向。比如前文提及的用户“讲神话的小志”“哪吒神话故事”等账号,通常会用一系列视频来呈现一个有组织的上古神话世界。再例如抖音用户“钱丢丢”的系列神话视频,涉及东皇太一、云中君、瑶姬、湘君、湘夫人、少司命、大司命、东君、河伯、山鬼等系列神祇构成的上古巫文化体系。这些神话谱系化实践,与茅盾、袁珂、钟毓龙等人的神话谱系化工作是相类的。因此在看到短视频解构神话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用户重铸上古神话体系的努力,这种基于传统的神话重述恰好体现了民间文学的“未完成性”特征。
此外,短视频不易保存、用户可以随时删除的特点,也决定了神话短视频的传播具有短时间内的时效性。在笔者作互联网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就屡屡出现自己收藏的视频被发布者删除,而下载保存的短视频又面临在学术呈现中难以作为引证材料的窘境。这也说明当下的移动短视频还处于流行文化的变动状态,尚且不能完全对业已成形的中国神话传统构成时代性、历史性的文类重塑。
总之,在神话主义的研究中,除了看到当代中国神话创造性转化的热闹景象,也应从碎片化角度对其进行文化批评。尤其是对当代依旧在小社区中传承着的活态神话来说,短视频用户的实地拍摄虽然宣传了小社区中的神话民俗,但同时也为社区文化实践带来了冲击。无论从现场田野调查还是短视频的浏览来看,手机摄录已经成为当今各种活态神话民俗现场的“在场者”,这也是当代神话研究不能视而不见的视频社会化现象。
一个数百人的小社区的日常生活,动辄被数百万网民围观;唾手可得的海量信息削弱了网民获取知识、内化信息的能动性。这种不对等的赛博错位需要研究者尤为注意。对前述六类抖音神话短视频来说,不同的神话重述形式被海量围观、快速传播、大众化重构,这本身就是对中国神话传统的精神价值传衍的一种挑战。这种神话转化一方面考验着互联网中神话承载者的智慧、创造力和主体意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神话在互联网时代旺盛的生命力。
神话短视频是不是中国神话新的碎片?就目前短视频的不断发展以及呈现出的神话资源转化来看,下结论还为时尚早。但短视频本身带来的对人类深度阅读、沉浸思考的挑战,足以让我们在研究新兴自媒体对神话资源的转化时,保持足够的清醒和理性。从2016年至今,抖音短视频对中国神话资源五花八门的转化与重构,能否沉淀为一种构成时代风格的“新神话”文类,还有待于更长时间的跟踪研究和多学科的交叉讨论。
文章来源:民族文学学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