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城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6282|回复: 0

[和悦读书] 【民俗文化】略论古今祭拜的动机及意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9-23 09: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江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民俗文化】略论古今祭拜的动机及意义[color=var(--weui-LINK)][url=]和悦读书[/url] [color=rgba(0, 0, 0, 0.298)]今天
摘   要:祭拜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也有颇具特色的祭拜文化。中国古代祭拜对象主要有三大类,祭拜仪程比较完备,祭拜者应遵循诚敬之道。祭拜文化随着时空的变化而不断演变。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举办的一些祭拜活动规模宏大、主题鲜明、影响深远。相对而言,港澳台地区的祭拜典礼,特色更突出,作用更显著。古今祭拜都有一定的功利性,或为了祈福,或为了报答,或为了避祸,或兼而有之。当今的祭拜活动,都是面向今世,为了此岸。所有祭拜都具有延续文脉、增强凝聚力、激励后人及活跃文化生活等意义。祭拜文化的繁荣发展,彰显着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传承祭拜文化,应坚持与完善“政府主导、专家参与、民众支持”的机制。

关键词:祭拜;功利性;时代价值



一、我国古代的祭拜文化


祭拜是中国礼仪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政治史和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历来受到高度重视。汇集我国古代典章制度的《礼记》就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贤者之祭也,必受其福。”

古人认为,祭拜是人与神灵世界沟通的方式。《孝经·士章》邢昺疏云:“祭者际也,人神相接,故曰际也。”那么,人都与哪些神灵沟通呢?天、地、人是中国古代宇宙观的最基本的三大要素,《礼记·礼运》称:“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史记·礼书》说:“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因此,中国传统祭拜对象可大致分为三大类:一是天神;二是地祇;三是人神。



天神是传说中天上的诸神,包括主宰宇宙之神及主司日月星辰、风雨等神。地祇是地面上的神灵,包括土地神,社稷神,山岳、河海等神。人神亦称人鬼,即人死后所神化者,包括先祖、先师、功臣等。《史记·五帝本纪》“明鬼神而敬事之”正义称:“天神曰神,人神曰鬼。”又云:“圣人之精气谓之神,贤人之精气谓之鬼。言明识鬼神而敬事也。”《礼记·祭法》列举了比较具体的祭拜对象:“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菑,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是故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帝喾能序星辰以著众,尧能赏均刑法以义终,舜勤众事而野死,鲧鄣鸿水而殛死,禹能脩鲧之功,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脩之,契为司徒而民成,冥勤其官而水死。汤以宽治民而除其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菑,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夫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林川谷丘陵,民所取财用也。非此族也,不在祀典。”

古代中国是等级森严的社会,祭拜对象有比较严格的区别和限制。对此,《礼记》中记载得比较详细,如《礼记·礼运》云:“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礼记·曲礼》云:“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遍,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岁遍,大夫祭五祀。岁遍,士祭其先。”《礼记·王制》云:“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春秋繁露·王道》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春秋立义,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诸山川不在封内不祭。”根据以上所载,可以笼统地说,君主祭拜天神地祇,诸侯大夫祭拜社稷,一般官员和普通百姓只能祭拜祖先。关于山川的祭拜,皇帝或者由皇帝派遣的官员可以祭拜所有山川,诸侯和各级官员只能根据属地原则祭拜所辖范围之内的山川。

在中国古代,各项祭拜仪程都比较完备,不少典章制度类典籍和志书都有详细的记载。比如《礼记》的《郊特牲》篇就讲祭拜之礼,《祭法》篇就记述祭拜的对象、方式、场所等,《祭统》篇就对祭拜的意义作了阐述。《春秋繁露·四祭》对帝王祭天、祭拜宗庙的时间及原因作了说明:“春秋之法,王者岁一祭天于郊,四祭于宗庙。宗庙因于四时之易,郊因于新岁之初,圣人有以起之,其以祭,不可不亲也。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以最尊天之故,故始易岁更纪,即以其初郊。郊必以正月上辛者,言以所最尊首一岁之事,每更纪者,以郊郊祭首之,先贵之义,尊天之道也。已受命而王,必先祭天,乃行王事。”正史等文献中也对祭拜的仪程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如《史记》中的《封禅书》,《汉书》中的《郊祀志》,《后汉书》中的《祭祀志》,《晋书》中的《礼志》,《隋书》《旧唐书》中的《礼仪志》,《宋史》《辽史》《金史》中的《礼志》,《元史》中的《祭祀志》等都有相关的记载。



祭拜是神圣的事情,所有活动都很庄重,不仅礼数要周全,而且对祭拜者也有一定的要求,最看重的是祭拜者发自内心的“诚敬之道”。《礼记·祭统》就反复强调“诚”和“敬”的意义,如:“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诚信之谓尽,尽之谓敬,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无论祭拜神明,还是缅怀祖先,只要祭拜诚敬,就会起到示范作用,“竟内子孙莫不敬矣”。如果“祭而不敬”,那么“何以为民父母”?孔子和荀子也都强调祭拜要敬。如《论语·子张》云:“祭思敬,丧思哀。”《荀子·礼论》云:“祭祀,饰敬也。”按照相关典章制度的规定,祭拜时诚敬体现在各个方面,如《春秋繁露·四祭》就有“斋戒沐浴,洁清致敬”之规定。即使祭拜祖先,也要恭敬庄重,古代祭礼就有这方面规定。如孝子将祭,“夫妇斋戒,沐浴盛服”。祭拜之日,“颜色必温”,“容貌必温”。现代的一些重大祭拜活动,虽没有斋戒沐浴等要求,但都搞得非常隆重,礼炮、鼓声、钟鸣、祭台、高香所烘托出的庄严肃穆气氛以及人山人海的宏大场面,会使参加者有很强的神圣感、仪式感和敬畏感。通过祭拜活动,心灵得以升华,境界得以提升,责任感、使命感得以增强。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也有颇具特色的祭拜文化。如侗族长期居于大山之中,对山的依赖形成对山的崇拜。在进山伐木时,“常先烧香祷告,敬祭吉神,驱赶凶神之后,方可动工”。再如农历三月初三,乌苏里江饶河段的赫哲族穿着民族盛装,聚集到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乡的乌苏里江边或岸边广场上,敬拜天神及河神,开展祭江祈福活动。又如中原帝王有祭天的传统,匈奴、鲜卑、高车、突厥等少数民族也有祭天的传统,历史文献中对此都有记载。匈奴先在云阳甘泉山下祭天,秦朝攻占其地后,又在休屠王右地祭天,并制作祭天金人像。拓跋鲜卑也重视祭天。据史书记载,拓跋鲜卑首领力微在位第39年(258年),“迁于定襄之盛乐。夏四月,祭天,诸部君长皆来助祭,唯白部大人观望不至,于是征而戮之,远近肃然,莫不震慑。”由此可见拓跋鲜卑对祭天的重视程度以及借助祭天树立威望的意图。高车的祭天活动既无比盛大,又热闹非凡。“文成时,五部高车合聚祭天,众至数万,大会走马,杀牲游绕,歌吟忻忻。其俗称自前世以来,无盛于此会。”突厥是个游牧民族,祭天时所用祭品多为牲畜,史书中就有突厥“多杀羊马以祭天”的记载。党项羌则有“三年一相聚,杀牛羊以祭天”的传统。辽太祖在天赞三年(924年)八月乙酉“至乌孤山,以鹅祭天。甲午,次古单于国,登阿里典压得斯山,以麃鹿祭。”金人也有祭天的传统,标榜自己祭天更加诚心。大定十一年(1171年),金世宗完颜雍对大臣说:“前朝汉人祭天,惟务整肃仪仗,此自奉耳,非敬天也。朕谓祭天在诚,不在仪仗之盛也,其减半用之。”于是,仪仗队“凡用七千人,分八节”。蒙古族也重视祭天。《元史》记载:“元兴朔漠,代有拜天之礼”。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孙、元世祖忽必烈之大哥蒙哥,在颗颗脑儿之西会见诸王时,“乃祭天于日月山”。元朝祭天,具有“其礼贵诚而尚质”的特点,“衣冠尚质,祭器尚纯,帝后亲之,宗戚助祭。其意幽深古远,报本反始,出于自然,而非强为之也”。由此可见,祭拜文化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具有深厚积淀和丰富内涵。


二、当今祭拜活动及其动机


祭拜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对祭拜活动高度重视。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举办的一些祭拜活动规模宏大、主题鲜明、影响深远。如在陕西黄帝陵举办的公祭轩辕黄帝大典,在河南新郑举办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甘肃天水举办的公祭伏羲大典,在湖南炎陵县举办的炎帝陵祭祖大典,在湖南宁远县举办的公祭舜帝大典,在山东曲阜举办的祭孔大典,在青海格尔木举办的昆仑山敬拜大典,在河北涉县举办的公祭女娲大典,在甘肃秦安县举办的祭拜女娲典礼,在山东邹城举办的祭祀伏羲女娲大典等,都非常隆重。我国港澳台地区也在清明节举办祭拜轩辕黄帝大典,台湾地区的嘉义、台北等地与甘肃天水同时举办公祭伏羲的典礼。港澳台地区的祭拜典礼,很有特色。近十年来,地方政府和学界开始重视对有影响的历史人物的祭拜。如2010年2月27日,河南鹤壁市在浚县文庙举办“庚寅年祭拜儒商始祖子贡大典”,专家学者、子贡后裔及商企代表四百余人参加祭拜大典,表达对孔子的得意门生、儒商始祖子贡的崇高敬意。再如2015年3月29日,陕西韩城举办“民祭史圣司马迁”系列文化活动,来自海内外的民祭代表、文化学者、媒体记者及当地民众上万人,共同祭拜伟大史学家司马迁。据介绍,这届系列文化活动继续突出“民祭”特色。2017年3月31日,陕西韩城举办丁酉年“祭祀史圣司马迁大典”,司马迁后裔及印度、埃及、希腊等国驻华文化机构的代表参加了大典。
无论古人还是今人,祭拜都有一定的功利性。古人将祭拜目的归纳为三项,即如《礼记·郊特牲》所言:“祭有祈焉,有报焉,有由辟焉。”也就是说,祭拜或为了祈福,或为了报答,或为了避祸,或兼而有之。

古人朴素地认为,祭拜神灵“必受其福”。《礼记》将祈福放在首位,反映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期待。当今的一些重大祭拜活动也都突出祈福的功能。如每年在河南新郑举办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其九项仪程的第八项是“祈福中华”,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祈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2019年(己亥年)4月7日举办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上,10时19分,7名儿童手捧和平鸽从祈福树下走来;与此同时,27位祈福嘉宾走上拜祖台,在书写《拜祖文》的书法长卷上盖上大印,共同表达对中华民族的敬仰及对世界和平、和睦、和谐的美好祝愿。港澳台地区的同胞清明祭拜黄帝,也是“在肃穆中礼敬祖先,在庄重中祈福中华”。广东省惠州市政协原主席讲话说:举办“‘客家文化探源行’暨黄帝故里祭拜黄帝仪式”,不仅要祈福惠州,而且更要祈福祖国,祈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让我们的人民更加和睦,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和美,让我们的明天更加美好!”总之,从大的方面讲,祭拜是祈求国泰民安。

少数民族的祭拜也有祈福的目的,也表达美好的愿望。如我国西南地区的仡佬族就“认为万物有灵,崇拜多神,祭之可得福”。

当然,民间祭拜的功利性更强,比如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求好姻缘,有的还求子、求财、求官运、求健康长寿等等。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在宣布参选202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时,公开宣称妈祖托梦给他,让他多做些事,还祭拜关帝。有人质疑“妈祖托梦”的真实性,其实妈祖是否托梦给郭台铭并不重要,关键是郭台铭想借助民间信仰为自己造势,提升人气。不仅汉族有这种功利性,而且少数民族也有这种功利性。如“越人俗鬼,而其祠皆见鬼,数有效。昔东瓯王敬鬼,寿百六十岁。后世怠慢,故衰耗。”于是“令越巫立越祝祠,安台无坛,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鸡卜”。汉武帝也相信这类事情,因而“越祠鸡卜始用”。



感恩是一种优良品德,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感恩表现在方方面面。《史记·礼书》云:“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这里重点解释了对天地人感恩的原因。

中华祭拜文化将报答置于重要地位,特别强调对祭拜对象功德的敬意和报答。如在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中,用九响钟鸣代表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最高礼数,表达全体中华儿女对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无限景仰和无比感恩。2019年河南新郑举办的己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祭文称道:“敬颂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启迪蒙昧、开辟蛮荒、修德怀远、封土拓疆、肇造文明、恩泽八方的功德,歌颂中华民族传承创新、博采众长、薪火相传、再造辉煌的不朽业绩。”每年的公祭伏羲大典,都会赞颂伏羲的创历法、教渔猎、驯家畜、烹食物、定婚嫁、造书契、制琴瑟、创八卦等丰功伟绩。

祭拜山川也是为了报答和表示敬意。这不仅因为山川给了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质财富,而且也因为山川是华夏文明之根。2017年的《祭昆仑山文》,既肯定了昆仑山是“九州万山之祖,中华文明之根”,这里有“皇帝之宫,伏羲之居,昆仑雪山之奇景,民族记忆之归墟”,又赞颂了昆仑山之贡献和高度文明:“当人类之初起,洪水泛滥于中州,唯山陵其可居,先民繁衍于昆丘。中华文明悠久,彩陶盆上,群舞之画是证;母系时代漫长,西王母后,女国之事为实。楚人发祥于昆仑,屈原致意于楚辞。”祭文也颂扬了昆仑山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穆王西行,非仅观玩奇景;瑶池之会,或系寻访情亲。丝帛西传,亚欧诸国之宝;玉石东进,周秦礼仪所尊。前汉张骞通西域,重开丝绸之路;后秦法显游天竺,更求佛国真经。北魏宋云,率使臣以结中亚;大唐三藏,取经典而传上京。看此前此后,使节行人,商贾高僧,玉帛往来,一路好风;莫不留足迹于昆仑山下,照清影于青海湖中。”祭文中对昆仑山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古人祭拜的另一目的,就是避祸。当时科学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面对地震、海啸、山崩地裂、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显得软弱无助,又对无常人生产生了恐惧,于是希望求得神灵的庇护,通过祭拜神灵,以消除灾祸。到了现代社会,仍然有人认为人生无常,有人觉得世事无常,有人看到大自然变幻无常,于是就想通过祭拜,祈求神灵的庇佑。


三、祭拜活动的意义


当今各地的祭拜活动,都是面向今世,为了此岸。各类祭拜尽管主题、规模、仪程等不尽相同,但从总体来看,大都具有如下几方面意义:

一是延续文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5000年文脉没有中断,一直延续到今天,这在世界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祭拜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举办重大祭拜活动,实际上也是在延续中华文化。如2019年(己亥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上的祭文,就强调“泱泱华夏,相传薪火生生不息”。河南新郑2019年的《己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拜祖文》也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薪火相传,世代景仰。千秋风流,代有华章”,也突出延续文脉这一点。伏羲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的创造八卦、发明琴瑟、创作乐曲等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甘肃省天水市作为伏羲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自古以来就有祭拜伏羲的传统,自秦汉至明清,祭拜不断,相沿成习。自2014年以来,海峡两岸共祭伏羲,祈福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目的之一是传承中华文化。具有“万山之宗”显赫地位的昆仑山,孕育了浪漫神秘、博大精深的昆仑神话和昆仑文化,既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又是中国神话传说的文化之根。上古神人盘古、女娲、伏羲、大禹、西王母等都曾在此留下神迹仙踪,道教文化在此诞生。自2010年以来连续举办“中国青海昆仑山敬拜大典”,也有文化传承的目的。2013年8月18日,主办方对敬拜大典的目的作了说明:“通过庄严、庄重的敬拜仪式去寻根问祖,展示一个古老民族文化记忆的时代传承,唤起对文化根源的认同和对灵魂家园的追溯和思考。”2017年8月16日,笔者在接受中国新闻社记者孙睿的采访时说:“祭拜大典的举行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是很有意义的。它对于当地文化建设具有推动作用,可以让外界的民众对昆仑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使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此外,据专家学者的研究,侗族的民间祭拜礼仪“千百年来在侗族民间相沿成俗,已成为了侗族地区一种文化的积淀,已成为侗家人日常生活中的源动力和精神慰藉”。


二是增强凝聚力。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共祭黄帝,海外华人到大陆参加祭拜黄帝活动,说明华人普遍意识到我们有共同的祖先。新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祭拜轩辕黄帝,参加者都觉得可以增强凝聚力。如世界客属总商会总会长李金松参加在香港举办的祭拜轩辕黄帝大典后激动地说:“香港市民很支持恭拜轩辕黄帝活动,这让他们知道了自己的祖根在哪里,也更了解自己的祖先。”李金松表示,香港“越来越多人感受到同胞的深厚情感和与祖国内地更紧密的联系”。香港工商总会会长林楚昭说:“通过这个活动,让大家找到自己的‘根’,让中华儿女更有凝聚力,也能让大家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澳门华夏艺术鉴赏交流会会长张九龄在参加己亥年(2019年)澳门恭拜轩辕黄帝大典时,身着大红色汉服,他说:“拜祖本来就是很神圣、很有仪式感的事,只有穿上最隆重的礼服,才能表达出对祖先的敬意,同时也更有责任感,传承弘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台湾新北市前市长朱立伦在参加己亥年(2019年)轩辕黄帝拜祖大典时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两岸同胞都是炎黄子孙,自然应该互相交流,增进情谊。”他表示:“两岸同文同种,同时祭拜祖先,相信也一定能携手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台湾庄敬高级工业家事职业学校董事黎俊雄说:“大典在台湾举办了六届。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表明越来越多台湾年轻人有了作为炎黄子孙的归属感。”他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广东省惠州市政协原主席在谈到他们千里迢迢到黄帝故里拜轩辕黄帝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时强调,要“发扬寻根问祖的民族传统,找寻我们客家人和中华儿女心灵的故乡”;“亲身感受和认知黄帝文化,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大力弘扬中华文化,推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沿波讨源,因枝振叶,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激发我们客家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挥黄帝文化的精神纽带作用,团结和凝聚各界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我们的力量”。所谈的六个方面,主要强调凝聚力,突出凝聚力的价值。有的学者认为,对株洲炎帝陵进行修复以及谒陵祭祖,“已成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团结凝聚海内外同胞的重要平台”。祭拜山川,也有助于增强凝聚力。有专家认为,昆仑山是“黄帝在地上的行宫”,又是“先民们最为向往的理想乐园”;而且,我国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民族与昆仑文化关系密切,“昆仑文化是我国多民族共同传承享用的精神财富”。因此,举办昆仑山敬拜大典,对于促进多民族对祖国大家庭共同文化的认知以及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激励后人。目前,各地政府举办的祭拜活动的祭拜对象,或是对中华民族作出过巨大贡献、在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深远影响的人物,或是与当地有关的历史伟人,即便是传说中的人物,也是对人类有恩德、有功绩、有影响的人物。他们的功德始终会对后人产生重大影响,激励着一代一代人积极向上,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且不说祭拜黄帝、伏羲、孔子等活动对今人的激励作用,就是祭拜祖先,也对后人有一定的激励功能。《礼记·祭统》云:“为先祖者,莫不有美焉,莫不有恶焉。铭之义,称美而不称恶,此孝子孝孙之心也。”尽管自古就有“其先祖无美而称之,是诬也;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传,不仁也。此三者君子之所耻”的说法,但人们对祖先往往会称其美、扬其善。因此,祭拜祖先,既有缅怀之意,又有感恩之意,祭拜者也会向列祖列宗汇报自己的事业、家庭,还会表达发扬光大祖宗功德之意。祭拜者通过祭拜,继承优良家风,生发出更加积极向上的动力,努力为先人争光添彩。现在有的村庄、社区建祠堂,也有激励后人的目的。山东省荣成市俚岛镇大庄许家村现有268户、680人,2015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村中建有许氏祠堂,祠堂外两面墙上写着“先祖德望在,后辈业绩高”八个大字,对后代寄予厚望。2019年4月23日,我带队在该村调研时,该村干部告诉我们,他们建祠堂和定期祭拜,就是希望后人做出业绩,无愧于先人。中国历来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每个人、每个家庭都积极向上,就会营造出全社会积极向上的氛围,汇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四是活跃文化生活。一般来说,祭拜活动非常庄严肃穆,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和观念的更新,祭拜活动演变为文化活动,祭拜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的一些重大祭拜活动来看,除了活动本身具有载歌载舞的内容外,大典前后往往会有一些文化活动。如在己亥年(2019年)澳门恭拜轩辕黄帝大典现场,作为祭拜活动的重要内容,内地50名小学生和澳门50名学生“同穿汉服,并用歌舞、武术、诗歌朗诵、传统礼仪表演等形式,祭拜轩辕黄帝”。2019年,陕西省除举办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外,还举办了“清明公祭轩辕黄帝(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名家书画展”和“国风·秦韵——华夏同根主题音乐会”等系列活动。在举办己亥年(2019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期间,河南省还举办了第十三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特色文化体验游、文化创意产品展示等相关活动。其他一些地方举办祭拜活动,也往往会与文化节、旅游节联系在一起。如举办“2017中国青海昆仑山敬拜大典”的次日(8月17日),格尔木市人民政府举办了昆仑文化研究院成立仪式,笔者有幸见证了这一盛事。有的少数民族把祭拜和文化融为一体,从某种意义上说,祭拜活动就是文化娱乐活动。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载:“瑶人每岁十月旦,举峒祭都贝大王于其庙前,男女之无夫家者,男女各群,连袂而舞,谓之踏摇。”可见瑶人在祭拜盘王时男女老少载歌载舞,通宵达旦,持续几天。瑶族无论是祭拜神灵还是祭拜祖先,“程序规范有序,场面庄严肃穆,内容丰富多彩,活动精彩纷呈,歌舞齐全,热闹非凡,具有全民性、区域性、多样性、神秘性、传承性、愉悦性等特点”。在有的学者看来,祭拜的目的“是敬神、乐神,因而常常伴随着歌舞,人们在敬神乐神的过程中自己的心灵也得到放松、愉悦和提升”。有的学者认为,祭拜活动“是布依族大众娱乐的主要方式”。集体的祭拜典礼“简直是布依族地区一次全民族的盛会”。祭拜之日,“大家全体歇业,放下农活,身着民族盛装,参与其中,尽情玩乐”。有的祭拜仪式,“极具观赏性和娱乐性,如坡岗布依族祭石时的上山狮表演和祭祖时的舞狮灯,整个活动精彩纷呈,富于艺术性和娱乐观赏性,是该地区群体性的娱乐盛宴”。


四、余论


祭拜文化的繁荣发展,彰显着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尽管各地的祭拜活动都规模宏大,仪程完整,但也有个别祭拜活动由公司负责运作,更多地考虑经济效益。也有个别活动,热衷于形式和排场,喜欢请明星助演。祭拜文化如何才能沿着正确轨道持续发展,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个人觉得,“政府主导、专家参与、民众支持”,是比较理想的机制或模式。政府主导,既会保证各种活动始终体现核心价值观和主题的时代性,又会发挥政府的沟通协调作用,强力推动各项活动顺利开展。如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己亥年(2019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继续坚持“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的主题,所以,在全部活动设计和流程中,始终强化爱国主题和国家意识。专家参与就是专家学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在项目论证、方案设计、祭拜文化的科学性和品位提升等方面贡献智慧。专家学者在提供意见、建议和设计方案时,要坚持讲社会良心、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学术独立精神,不跟风,更不为利益所驱使,绝不提供一些没有依据甚至篡改史实的所谓“专家意见”。民众支持包括民众捐献、对文化遗址及遗迹的保护、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对祭拜大典等各类活动的参与等。只有民众大力支持,祭拜文化才有坚实基础,才能发扬光大。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